收藏【零一小说wWw.db229.Com】,热门网络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当时听到这段话时,刘艳花还挺高兴的,既然婆婆不满意这个儿媳妇,那她这个当大嫂的就可以压一头了,到时候她日子就好过了。这个想法让她的嫉妒心平息了一些。
可是姜碧云嫁进来以后,事情却没有按刘艳花想的发展。
姜碧云和陈卫国感情好,陈卫国护着她的那个样儿,让刘艳花很不爽,她丈夫陈保家可没有对她那么好!
再加上姜碧云不怎么多话,干活麻利,陈大娘很快就接受了这个儿媳。
刘艳花觉得很委屈,凭什么呢,她早进门好几年,妯娌不应该对她毕恭毕敬吗,婆婆不应该对她爱护有加吗!
她知道婆婆最满意姜碧云的一点是她不怎么和娘家接触,不会往娘家扒拉东西。
可是刘艳花很不服,她爹娘把她养大的,她大哥要奉养爹娘,她夫家条件好,多帮帮她娘家怎么了?像姜碧云那样都快和娘家断亲了的,不就是白眼狼吗?
姜碧云之前也就和娘家妹妹关系好,经常会送些东西过去,但是周玉莲为人板正,每次都会回礼,再加上陈会计对军人很尊重,对于小儿媳的妹夫一家,他是很乐意有来往的。
刘艳花每次看到姜碧云带回来的东西,都觉得刺眼。
这次姜碧云妹夫牺牲了,姜碧云又要拿东西去妹妹家时,刘艳花觉得这次肯定是有去无回了,急得不行,偏偏她婆婆还多给了一袋玉米面,她觉得她婆婆就是个傻缺,这开了个头往后还不得时时接济那边?
结果居然姜碧云又提着东西回来了,还是那么精贵的糖果,还不给她吃,真是气死她了!
姜碧云进屋前看了一眼嘴里不知道在叨叨什么的大嫂,摇了摇头,她这个大嫂又爱掐尖又小气,脑子一根筋嘴巴还快,小毛病不少,说她多坏也没有,就是很烦人,她是不爱和她说话的,容易被气到。
一进屋,两个女儿就扑过来,姜碧云掏出口袋里藏的高粱饴,两个小姑娘眼睛一亮,欢喜地接过,口水都差点流下来了,这可是糖果啊,对小孩子诱惑力极大。
姜碧云这两个女儿是双胞胎,一个叫陈秀秀,一个叫陈丽丽,比小石头大了一岁,她还有个大儿子,叫陈俊,九岁的年纪,正是上山下河的调皮时候,这会儿不知道跑哪去了,姜碧云只好把剩下的几颗糖藏到炕柜里。
小石头和小鲤鱼这会儿也在吃糖呢,姜青菱既然都拿出来了,自然不能亏待自家的两个小崽子。
姜青菱还教了两个孩子拉丝技巧,把两个没见过世面的娃娃唬的一愣一愣的。
怕他们吃坏牙齿,姜青菱只一人给了一颗,就算这样,两个孩子也像过年一样开心,还互相比着谁拉的丝更长,小鲤鱼一个小不点胜负欲还挺强,丝毫不比小石头差。
姜青菱看着他俩玩了一会,便去琢磨晚饭。
今天姜碧云来了一趟,姜青菱觉得要把握住这个机会,把一些东西借她的名头拿出来。
热衷于懒人料理的姜青菱拿出她心心念念的大饺子,煮了一锅杂烩饺子,放了好几种馅的,什么白菜猪肉荠菜猪肉玉米虾仁统统下去,刚熟她就以尝味道为借口吃了好几个。
姜青菱吃得眯起眼睛,大工厂的味道果然稳定!
不过整天带着两个小朋友吃速冻食品让她有点良心不安,为了孩子们的茁壮成长,姜青菱又敲了三个鸡蛋做水蒸蛋。
做都做了,当然不能落下她的份,可不是因为她馋了。
小鲤鱼和小石头听到吃饭的呼唤,争前恐后地来了,小鲤鱼现在可积极了,蹬着小短腿就往椅子上爬,甚至不需要小石头的帮助。
小石头看着面前的一碗饺子,有点疑问:“妈妈,我们家什么时候包的饺子呀?”
姜青菱面不改色:“今天大姨拿来的。”
小石头哦了一声,欢乐地说:“大姨最好了!”
姜青菱微笑。果然,这种小屁孩顶多对家里突然出现的食物有疑虑,根本不会去想这种天气他大姨大老远送饺子的合理性。
姜碧云虽然没有带饺子来,但送的东西还是很重的,半袋白面一袋玉米面一袋小米,在农家中是很贵重的礼了。姜青菱没让小石头看到东西,打算多利用这个机会吃点好的。
在姜碧云之后家里就没有再来人了,姜青菱在家中老老实实地苟完婆婆头七。
李成洲牺牲的比周玉莲早三天,姜青菱躲在家里偷偷地给两个人烧了纸,算是了却与他们的缘分。
这几天里,她也将家里的资产盘点了一遍。
李成洲在牺牲前是营长级别,每个月有四十五元补贴,他吃住都在部队,每月只留五元备用,剩下的都寄回家里。
这个钱一直是周玉莲收着,姜青菱也不知道有多少,这次一看,竟然存下了七百多,这还是因为李成洲升为营长没多久,否则会更多。
而姜青菱在大队小学当语文老师是没有工资的,拿的是工分。像现在是暑假期间,她如果没去上工,就连工分都没有。人比人气死人啊。
这次李成洲牺牲,一共拿了800元的抚恤金,虽然没有明说过,但村里人都知道有不少。难怪李家叔伯和张氏都迫不及待地打起了主意。
再加上其他一些零零碎碎的钱,家里竟然有一千六百多的存款。
姜青菱数完都觉得震惊,这在七十年代可不是小数目,至少她和孩子们接下来几年的生活有保障了。
除了钱,家里还有一些票,也是李成洲从部队寄回来的,大部分是粮票,还有一些布票和工业票等杂七杂八的,都好好收在盒子里。
李成洲没了,以后就没有这些票了,不过姜青菱不怎么慌,她还有空间呢,这些票能买的东西,她空间里大部分都有。
姜青菱整理完,觉得自己有必要去一趟镇上了。
现在村里人都知道她有一笔大钱,如果明晃晃地放在家里,不就是一个靶子吗!
虽然她放在空间里谁也找不到,但是不怀好意的人不知道啊!
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还不如大大方方地让村里人知道,她把钱存银行了,谁也别想打主意,想偷?上银行偷去吧。
而且她发现有一些票已经快过期了,她要在过期前把它们花了。
最重要的是,她一直拿姜碧云当借口,快要撑不下去了,小石头不是笨蛋,早晚会觉得奇怪的,她要赶紧找个别的理由,这去镇上买东西就是个很合适的理由。
说干就干,第二天姜青菱一大早便起了,还把两个孩子也撵起来。
她本想着把孩子放在隔壁黄家待一天的,黄大婶和周玉莲关系不错,是周玉莲为数不多愿意聊天的人。周玉莲去世后,黄大婶对姜青菱也很关照。上回李家叔伯来闹事,还是她去找的大队长。
可是临到头了,她又有点不放心。
李家人上回没得逞,后来一直没动静,姜青菱总感觉他们还没死心。
要是把孩子们放在隔壁黄家,不知道李家人会不会趁她不在去抢孩子,到时候还给黄家人添麻烦,要是一个没看住被李家人成功了,那就不妙了。
于是姜青菱只好把小石头和小鲤鱼都带上。
这带了孩子事就多了,如果就姜青菱一个人,她可以两手空空潇洒走一回,反正空间里什么都有。
而带了孩子,哪怕做做样子,她也得带上吃的带上喝的,带上给孩子搽汗的手帕,零零碎碎装了一袋子。
小鲤鱼年纪小,走不了太多路,为了避免走到一半要抱,姜青菱打算把她背着。她不会背到背上那种高超的技法,只能把她背在前面。
身前挂了个孩子,让姜青菱感觉自己跟个袋鼠似的,小鲤鱼却很开心,靠着妈妈的胸口偷笑。
小石头可以自己走路,姜青菱还把带的袋子给他拿着,看小石头提得有些费劲,姜青菱想着什么时候给他缝个背包好了。
小石头没觉得费劲,能帮上妈妈的忙,小石头可是很开心的,更开心的是,他们要去镇上啦!
之前周玉莲和姜青菱婆媳俩深居简出,非必要不出门,去镇上的次数很少,带孩子的次数更是少得可怜,小石头根本都不记得镇上是什么样了。
就连姜青菱自己,在记忆里翻找,也没什么印象。
不过她还是知道村里有牛车每天一早会去镇上,每次给一个鸡蛋就能坐。要是错过牛车,就要自己走着去。
其实坪山大队离镇上并不算太远,走路还不用一个小时。对于农村人来说,这点路走起来轻轻松松,所以还是有很多人选择靠走路去镇上的。
可是姜青菱不属于其中一员。
开玩笑,明明有轻松的方式,她为什么要受累,更何况她还带着两个孩子呢,坐车,必须坐车!
不过入乡随俗,该节俭的时候还是要节俭,姜青菱和赶牛车的王大爷砍了个价。挂她身上的小鲤鱼总不能还算人头吧,还有小石头才五岁,也占不了多大位置,于是她们娘仨用一颗个头比较大的鸡蛋登上了牛车。
当然,王大爷也没什么亏的,村里人乘牛车的时候都会挑小的鸡蛋来,姜青菱拿的那颗比别人的大了一半,正好抵了小石头坐的那一小块地方。而且很多人坐牛车的时候都带不少东西,送亲戚啦,送收购站啦,大筐小筐的,而姜青菱轻装简行,仔细算算其实她还亏了。
现代人姜青菱不懂这里面的弯弯绕绕,她沉浸在勤俭持家的自豪里,完全没有意识到。
有个带了一筐菜的大娘坐在姜青菱旁边,她提菜的时候姜青菱顺手帮了一把,那个大娘友善地朝她笑笑,搭话道:“小姜老师今天也去镇上啊。”
机会来了。
姜青菱勉强地笑了笑,说:“嗯,孩子他爸的抚恤金放在家里不安心,拿到银行存起来,留给孩子们以后用。”
那个大妈刚刚只是随口问候了一句,没想到姜青菱居然突突突的什么都往外说了,心中不免感叹:小姜老师还是太老实了,这么没心机,以后可怎么办。
对姜青菱也有了些真心建议:“你也别都存起来,你们之后过活也要钱。”
姜青菱感动道:“没关系的,多亏了大队对我照顾,我还有工作,能养活得了我和孩子。”
姜青菱认得这个大娘,是村里的李大娘,和李家虽然是同族的,但是关系十万八千里,没什么来往。
她大儿子在县里木材厂做工人,她每个月都会去县里给大儿子送菜。她们家在村里也是数一数二的富裕人家,所以才舍得坐牛车。
李大娘人还是不错的,不是那种爱到处扯闲话的人,所以姜青菱的目标不是她,而是旁边一直竖着耳朵听的张大娘。
这张大娘可是村里的一号人物,整天好吃懒做在村口和别人八卦,只要有消息被她听到了,第二天就能传得整个村都知道。
也正是她这么好享受的人,才能大方地坐牛车进城。
姜青菱在车上看到她的时候就选中她做自己的传播工具人了,现在见她一副聚精会神的样子,就知道成功了,计划通!
牛车行驶在乡村的土路上,扬起一片灰尘。等姜青菱三人下车时,她感觉自己已经灰头土脸的,两个孩子窝在她怀里倒是还好些。
姜青菱拍打完身上的灰,牵着小石头往镇上走。
镇上要比村里热闹很多,路边是砖房,不过对于姜青菱来说没有什么吸引力,只觉得到处都是灰突突的,房子也都低矮。
她看了几眼就没兴趣了,直奔着银行而去。张大娘还在不远处盯着她呢!
张大娘踮着脚看着姜青菱进了银行,直到看不见人影。不能跟进去看,她遗憾地撇撇嘴,拎着个篓子鬼鬼祟祟地往小巷子去了。
十几分钟后,姜青菱又从银行出来了,她将一千五百元换成薄薄一张存折,手头还剩余一百多元。别小看这一百多元,在七十年代购买力还是杠杠的。
当时听到这段话时,刘艳花还挺高兴的,既然婆婆不满意这个儿媳妇,那她这个当大嫂的就可以压一头了,到时候她日子就好过了。这个想法让她的嫉妒心平息了一些。
可是姜碧云嫁进来以后,事情却没有按刘艳花想的发展。
姜碧云和陈卫国感情好,陈卫国护着她的那个样儿,让刘艳花很不爽,她丈夫陈保家可没有对她那么好!
再加上姜碧云不怎么多话,干活麻利,陈大娘很快就接受了这个儿媳。
刘艳花觉得很委屈,凭什么呢,她早进门好几年,妯娌不应该对她毕恭毕敬吗,婆婆不应该对她爱护有加吗!
她知道婆婆最满意姜碧云的一点是她不怎么和娘家接触,不会往娘家扒拉东西。
可是刘艳花很不服,她爹娘把她养大的,她大哥要奉养爹娘,她夫家条件好,多帮帮她娘家怎么了?像姜碧云那样都快和娘家断亲了的,不就是白眼狼吗?
姜碧云之前也就和娘家妹妹关系好,经常会送些东西过去,但是周玉莲为人板正,每次都会回礼,再加上陈会计对军人很尊重,对于小儿媳的妹夫一家,他是很乐意有来往的。
刘艳花每次看到姜碧云带回来的东西,都觉得刺眼。
这次姜碧云妹夫牺牲了,姜碧云又要拿东西去妹妹家时,刘艳花觉得这次肯定是有去无回了,急得不行,偏偏她婆婆还多给了一袋玉米面,她觉得她婆婆就是个傻缺,这开了个头往后还不得时时接济那边?
结果居然姜碧云又提着东西回来了,还是那么精贵的糖果,还不给她吃,真是气死她了!
姜碧云进屋前看了一眼嘴里不知道在叨叨什么的大嫂,摇了摇头,她这个大嫂又爱掐尖又小气,脑子一根筋嘴巴还快,小毛病不少,说她多坏也没有,就是很烦人,她是不爱和她说话的,容易被气到。
一进屋,两个女儿就扑过来,姜碧云掏出口袋里藏的高粱饴,两个小姑娘眼睛一亮,欢喜地接过,口水都差点流下来了,这可是糖果啊,对小孩子诱惑力极大。
姜碧云这两个女儿是双胞胎,一个叫陈秀秀,一个叫陈丽丽,比小石头大了一岁,她还有个大儿子,叫陈俊,九岁的年纪,正是上山下河的调皮时候,这会儿不知道跑哪去了,姜碧云只好把剩下的几颗糖藏到炕柜里。
小石头和小鲤鱼这会儿也在吃糖呢,姜青菱既然都拿出来了,自然不能亏待自家的两个小崽子。
姜青菱还教了两个孩子拉丝技巧,把两个没见过世面的娃娃唬的一愣一愣的。
怕他们吃坏牙齿,姜青菱只一人给了一颗,就算这样,两个孩子也像过年一样开心,还互相比着谁拉的丝更长,小鲤鱼一个小不点胜负欲还挺强,丝毫不比小石头差。
姜青菱看着他俩玩了一会,便去琢磨晚饭。
今天姜碧云来了一趟,姜青菱觉得要把握住这个机会,把一些东西借她的名头拿出来。
热衷于懒人料理的姜青菱拿出她心心念念的大饺子,煮了一锅杂烩饺子,放了好几种馅的,什么白菜猪肉荠菜猪肉玉米虾仁统统下去,刚熟她就以尝味道为借口吃了好几个。
姜青菱吃得眯起眼睛,大工厂的味道果然稳定!
不过整天带着两个小朋友吃速冻食品让她有点良心不安,为了孩子们的茁壮成长,姜青菱又敲了三个鸡蛋做水蒸蛋。
做都做了,当然不能落下她的份,可不是因为她馋了。
小鲤鱼和小石头听到吃饭的呼唤,争前恐后地来了,小鲤鱼现在可积极了,蹬着小短腿就往椅子上爬,甚至不需要小石头的帮助。
小石头看着面前的一碗饺子,有点疑问:“妈妈,我们家什么时候包的饺子呀?”
姜青菱面不改色:“今天大姨拿来的。”
小石头哦了一声,欢乐地说:“大姨最好了!”
姜青菱微笑。果然,这种小屁孩顶多对家里突然出现的食物有疑虑,根本不会去想这种天气他大姨大老远送饺子的合理性。
姜碧云虽然没有带饺子来,但送的东西还是很重的,半袋白面一袋玉米面一袋小米,在农家中是很贵重的礼了。姜青菱没让小石头看到东西,打算多利用这个机会吃点好的。
在姜碧云之后家里就没有再来人了,姜青菱在家中老老实实地苟完婆婆头七。
李成洲牺牲的比周玉莲早三天,姜青菱躲在家里偷偷地给两个人烧了纸,算是了却与他们的缘分。
这几天里,她也将家里的资产盘点了一遍。
李成洲在牺牲前是营长级别,每个月有四十五元补贴,他吃住都在部队,每月只留五元备用,剩下的都寄回家里。
这个钱一直是周玉莲收着,姜青菱也不知道有多少,这次一看,竟然存下了七百多,这还是因为李成洲升为营长没多久,否则会更多。
而姜青菱在大队小学当语文老师是没有工资的,拿的是工分。像现在是暑假期间,她如果没去上工,就连工分都没有。人比人气死人啊。
这次李成洲牺牲,一共拿了800元的抚恤金,虽然没有明说过,但村里人都知道有不少。难怪李家叔伯和张氏都迫不及待地打起了主意。
再加上其他一些零零碎碎的钱,家里竟然有一千六百多的存款。
姜青菱数完都觉得震惊,这在七十年代可不是小数目,至少她和孩子们接下来几年的生活有保障了。
除了钱,家里还有一些票,也是李成洲从部队寄回来的,大部分是粮票,还有一些布票和工业票等杂七杂八的,都好好收在盒子里。
李成洲没了,以后就没有这些票了,不过姜青菱不怎么慌,她还有空间呢,这些票能买的东西,她空间里大部分都有。
姜青菱整理完,觉得自己有必要去一趟镇上了。
现在村里人都知道她有一笔大钱,如果明晃晃地放在家里,不就是一个靶子吗!
虽然她放在空间里谁也找不到,但是不怀好意的人不知道啊!
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还不如大大方方地让村里人知道,她把钱存银行了,谁也别想打主意,想偷?上银行偷去吧。
而且她发现有一些票已经快过期了,她要在过期前把它们花了。
最重要的是,她一直拿姜碧云当借口,快要撑不下去了,小石头不是笨蛋,早晚会觉得奇怪的,她要赶紧找个别的理由,这去镇上买东西就是个很合适的理由。
说干就干,第二天姜青菱一大早便起了,还把两个孩子也撵起来。
她本想着把孩子放在隔壁黄家待一天的,黄大婶和周玉莲关系不错,是周玉莲为数不多愿意聊天的人。周玉莲去世后,黄大婶对姜青菱也很关照。上回李家叔伯来闹事,还是她去找的大队长。
可是临到头了,她又有点不放心。
李家人上回没得逞,后来一直没动静,姜青菱总感觉他们还没死心。
要是把孩子们放在隔壁黄家,不知道李家人会不会趁她不在去抢孩子,到时候还给黄家人添麻烦,要是一个没看住被李家人成功了,那就不妙了。
于是姜青菱只好把小石头和小鲤鱼都带上。
这带了孩子事就多了,如果就姜青菱一个人,她可以两手空空潇洒走一回,反正空间里什么都有。
而带了孩子,哪怕做做样子,她也得带上吃的带上喝的,带上给孩子搽汗的手帕,零零碎碎装了一袋子。
小鲤鱼年纪小,走不了太多路,为了避免走到一半要抱,姜青菱打算把她背着。她不会背到背上那种高超的技法,只能把她背在前面。
身前挂了个孩子,让姜青菱感觉自己跟个袋鼠似的,小鲤鱼却很开心,靠着妈妈的胸口偷笑。
小石头可以自己走路,姜青菱还把带的袋子给他拿着,看小石头提得有些费劲,姜青菱想着什么时候给他缝个背包好了。
小石头没觉得费劲,能帮上妈妈的忙,小石头可是很开心的,更开心的是,他们要去镇上啦!
之前周玉莲和姜青菱婆媳俩深居简出,非必要不出门,去镇上的次数很少,带孩子的次数更是少得可怜,小石头根本都不记得镇上是什么样了。
就连姜青菱自己,在记忆里翻找,也没什么印象。
不过她还是知道村里有牛车每天一早会去镇上,每次给一个鸡蛋就能坐。要是错过牛车,就要自己走着去。
其实坪山大队离镇上并不算太远,走路还不用一个小时。对于农村人来说,这点路走起来轻轻松松,所以还是有很多人选择靠走路去镇上的。
可是姜青菱不属于其中一员。
开玩笑,明明有轻松的方式,她为什么要受累,更何况她还带着两个孩子呢,坐车,必须坐车!
不过入乡随俗,该节俭的时候还是要节俭,姜青菱和赶牛车的王大爷砍了个价。挂她身上的小鲤鱼总不能还算人头吧,还有小石头才五岁,也占不了多大位置,于是她们娘仨用一颗个头比较大的鸡蛋登上了牛车。
当然,王大爷也没什么亏的,村里人乘牛车的时候都会挑小的鸡蛋来,姜青菱拿的那颗比别人的大了一半,正好抵了小石头坐的那一小块地方。而且很多人坐牛车的时候都带不少东西,送亲戚啦,送收购站啦,大筐小筐的,而姜青菱轻装简行,仔细算算其实她还亏了。
现代人姜青菱不懂这里面的弯弯绕绕,她沉浸在勤俭持家的自豪里,完全没有意识到。
有个带了一筐菜的大娘坐在姜青菱旁边,她提菜的时候姜青菱顺手帮了一把,那个大娘友善地朝她笑笑,搭话道:“小姜老师今天也去镇上啊。”
机会来了。
姜青菱勉强地笑了笑,说:“嗯,孩子他爸的抚恤金放在家里不安心,拿到银行存起来,留给孩子们以后用。”
那个大妈刚刚只是随口问候了一句,没想到姜青菱居然突突突的什么都往外说了,心中不免感叹:小姜老师还是太老实了,这么没心机,以后可怎么办。
对姜青菱也有了些真心建议:“你也别都存起来,你们之后过活也要钱。”
姜青菱感动道:“没关系的,多亏了大队对我照顾,我还有工作,能养活得了我和孩子。”
姜青菱认得这个大娘,是村里的李大娘,和李家虽然是同族的,但是关系十万八千里,没什么来往。
她大儿子在县里木材厂做工人,她每个月都会去县里给大儿子送菜。她们家在村里也是数一数二的富裕人家,所以才舍得坐牛车。
李大娘人还是不错的,不是那种爱到处扯闲话的人,所以姜青菱的目标不是她,而是旁边一直竖着耳朵听的张大娘。
这张大娘可是村里的一号人物,整天好吃懒做在村口和别人八卦,只要有消息被她听到了,第二天就能传得整个村都知道。
也正是她这么好享受的人,才能大方地坐牛车进城。
姜青菱在车上看到她的时候就选中她做自己的传播工具人了,现在见她一副聚精会神的样子,就知道成功了,计划通!
牛车行驶在乡村的土路上,扬起一片灰尘。等姜青菱三人下车时,她感觉自己已经灰头土脸的,两个孩子窝在她怀里倒是还好些。
姜青菱拍打完身上的灰,牵着小石头往镇上走。
镇上要比村里热闹很多,路边是砖房,不过对于姜青菱来说没有什么吸引力,只觉得到处都是灰突突的,房子也都低矮。
她看了几眼就没兴趣了,直奔着银行而去。张大娘还在不远处盯着她呢!
张大娘踮着脚看着姜青菱进了银行,直到看不见人影。不能跟进去看,她遗憾地撇撇嘴,拎着个篓子鬼鬼祟祟地往小巷子去了。
十几分钟后,姜青菱又从银行出来了,她将一千五百元换成薄薄一张存折,手头还剩余一百多元。别小看这一百多元,在七十年代购买力还是杠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