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零一小说wWw.db229.Com】,热门网络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梅氏育幼堂在鞭炮喧天中正式成立,开门刚一天,门口就多了几个包着简陋襁褓的婴儿。
程文娘连同一个保嬷嬷,将地上孩子抱起,看着黑黑瘦瘦小小的婴儿,心疼的直落泪。
被抛弃的基本都是女婴,偶尔有一个男婴,多数也是因为残疾。
这个年代就是这样,女人的命贱,很多女婴刚出生就被溺死,或者因病夭亡。
侥幸长大五六岁,还没灶台高,就等照顾弟弟妹妹,在家老黄牛似的干活。
穷人家的孩子,要是没找到合适能给一笔彩礼的人家,会在家干活拖成老姑娘。
就算嫁了人,也没上保险栓,又是新一轮历险。
遇到始乱终弃的渣男,容易在熬成黄脸婆时带着孩子被赶出门。遇上稍微讲些情意的,生孩子又是一个大坎儿。
穷人家的女儿辛苦,富人家的女儿,也不见得十全十美,妻妾子女争风吃醋,可是能闹出人命的。
太苦的年代,抱有同情心的人也难救济别人。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能传宗接代的男丁,也不见得多金贵。
穷人总想着多生儿子,多生一个长大后就多个劳动力,被抓壮丁,也不至于膝下一个孩子都没有。
愚昧又荒唐的年代,原本该充满热忱和闯劲的民族,被深深的悲哀覆盖。
梅氏育幼堂开创半个月后,在鹤城赫赫有名。别的育幼堂,收孩子时要求很高,给的不过是一碗稀饭。
鲜少能有育幼堂,教所有适龄孤儿念书的。
就连洋人开办的育幼堂,也就教一些聪明伶俐的孩子,学学唱圣经,认识一些粗浅的字而已。
梅氏育幼堂不仅教孩子识字,还培养那些十几岁的流浪乞儿学手艺,到工厂做工。
很多养不起孩子的人家,特地从十里八乡赶过来,就为了将孩子丢到育幼堂门口。
有的孩子,甚至已经六七岁了。
他们打得算盘很好,将记事的孩子丢过来,等到育幼堂将孩子养大,教识字念书懂一门手艺后,再认回去。
育幼堂的管事刘德金对此很是愤慨:“东家,那些人太狡猾了,有几个送孩子来的,我都亲眼看到他们家人在一旁躲着了。”
“是啊,我也看到了,别说乡下的了。就连同一个街道大院里,都有人偷偷将孩子送来。那些孩子明明有父母,家里也不缺一口吃到底。”
梅氏育幼堂几个帮工的都义愤填膺,东家要做好事,这么多人来占便宜,他们心里实在不痛快。
在开办育幼堂时,舒安歌就考虑过这个问题。
她提供的条件,在这个年代看来实在太优越,对于许多贫困乃至孩子多的小康家庭来说,都十分具有吸引力。
要知道这个年代,想念书或者学手艺,都是一件大难事。
学手艺要到处托关系,给师傅当学徒,白干好几年活,才能学到一点东西。
有刁钻的师傅,不仅让徒弟洗衣服干家务跑腿,在教东西时藏着掖着,只教些最基础的。
穷人家的孩子想读书,除了天赋异禀的,简直难如登天。
“情况我都知道了,你们查一下,能找到人家的就将孩子送回去。要是对方执意不愿接回孩子,就让他们签一张与孩子脱离亲缘关系的字据。”
打蛇要打七寸,舒安歌不介意多照顾几个孩子,但不想让一些爱钻营占小便宜的人,从中得到太多好处。
一份脱离亲缘关系契约书,足以让那一些一心占小便宜的人忌惮。
舒安歌还有一层顾虑,这年代宗法礼教很严重,孝道帽子能压死人。
她怕自己将一众孤儿孤女养大,最后沦为他们亲人赚钱谋利的工具。
人心都是偏的,在外面长大的孩子,哪儿能跟在眼前长大的孩子相比。
舒安歌希望这些孩子,即使没有父母庇护,也能在爱与呵护中健康成长,懂得自尊自爱自强,拥有足够的自由。
东家的建议,让刘德金眼睛唰的亮起。这人跟人就是不一样,小东家今年才十五岁,人就这么聪明伶俐,比他这个活了半辈子的还通透。
他竖起大拇指,由衷夸道:“高,东家就是高!那些人要是愿意签了亲缘关系脱离书,以后孩子就是咱们梅氏育幼堂的了,要是不愿意签,就必须将孩子领回去。”
“那要是有人胡搅蛮缠闹事怎么办?”
张小福年纪小,圆头圆脑眼睛也圆溜溜的像棋子,很担心那些人家闹事。
他好不容易在梅氏育幼堂谋了份差事,每天大白馒头管饱,隔一天还能吃次肉,这可是以前他做梦都不敢想的日子。
要是被人搅和了,张小福不知道该去哪儿找这样的好差事。
育幼堂主管在东家的示意下,对他们管束并不严格,每天晚上都让他们跟着请来的先生认一些简单的字。
张小福很喜欢梅氏育幼堂,想一辈子待在这里。
这个问题也是大伙关心的,一时间所有人都眼巴巴的望着舒安歌,她笑了笑:“这个问题别担心,明天我就雇佣几个护院过来,每天在育幼堂内外站岗。”
梅氏育幼堂规模壮大的太快,知道舒安歌背景的,或许会忌惮些。
那些游走在社会边缘的小流氓和游民,没那么多顾虑,可能会到梅氏育幼堂捞些好处。
“东家想的真周到,是我们多虑了。”
刘德金意气风发,郑重承诺:“东家,您放心,我刘德金就是拼着这把老骨头,也要将育幼堂妥妥当当的办下去。”
程文娘得知舒安歌来了,哄睡怀中女婴后,急匆匆的赶了过来。
她换了身打扮,穿着梅氏育幼堂统一发的制服,腰上还系着围裙,人看着精神了许多。
孩子是女人的命根子,可儿在梅氏育幼堂得到了妥善照顾,她心里高兴干活就更卖力了。
之前在铺子里替人浆洗衣服时,程文娘很感激梅家少爷小姐给她一条活路。
衣食无忧后,程文娘最牵挂的就是可儿。可儿年纪还小,她要为她的未来做打算。
这个世道女人苦,没有家族撑腰的女孩子更苦。
李炳为了新夫人,可以将她和可儿当众赶出去,又怎会怜惜可儿。
梅氏育幼堂在鞭炮喧天中正式成立,开门刚一天,门口就多了几个包着简陋襁褓的婴儿。
程文娘连同一个保嬷嬷,将地上孩子抱起,看着黑黑瘦瘦小小的婴儿,心疼的直落泪。
被抛弃的基本都是女婴,偶尔有一个男婴,多数也是因为残疾。
这个年代就是这样,女人的命贱,很多女婴刚出生就被溺死,或者因病夭亡。
侥幸长大五六岁,还没灶台高,就等照顾弟弟妹妹,在家老黄牛似的干活。
穷人家的孩子,要是没找到合适能给一笔彩礼的人家,会在家干活拖成老姑娘。
就算嫁了人,也没上保险栓,又是新一轮历险。
遇到始乱终弃的渣男,容易在熬成黄脸婆时带着孩子被赶出门。遇上稍微讲些情意的,生孩子又是一个大坎儿。
穷人家的女儿辛苦,富人家的女儿,也不见得十全十美,妻妾子女争风吃醋,可是能闹出人命的。
太苦的年代,抱有同情心的人也难救济别人。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能传宗接代的男丁,也不见得多金贵。
穷人总想着多生儿子,多生一个长大后就多个劳动力,被抓壮丁,也不至于膝下一个孩子都没有。
愚昧又荒唐的年代,原本该充满热忱和闯劲的民族,被深深的悲哀覆盖。
梅氏育幼堂开创半个月后,在鹤城赫赫有名。别的育幼堂,收孩子时要求很高,给的不过是一碗稀饭。
鲜少能有育幼堂,教所有适龄孤儿念书的。
就连洋人开办的育幼堂,也就教一些聪明伶俐的孩子,学学唱圣经,认识一些粗浅的字而已。
梅氏育幼堂不仅教孩子识字,还培养那些十几岁的流浪乞儿学手艺,到工厂做工。
很多养不起孩子的人家,特地从十里八乡赶过来,就为了将孩子丢到育幼堂门口。
有的孩子,甚至已经六七岁了。
他们打得算盘很好,将记事的孩子丢过来,等到育幼堂将孩子养大,教识字念书懂一门手艺后,再认回去。
育幼堂的管事刘德金对此很是愤慨:“东家,那些人太狡猾了,有几个送孩子来的,我都亲眼看到他们家人在一旁躲着了。”
“是啊,我也看到了,别说乡下的了。就连同一个街道大院里,都有人偷偷将孩子送来。那些孩子明明有父母,家里也不缺一口吃到底。”
梅氏育幼堂几个帮工的都义愤填膺,东家要做好事,这么多人来占便宜,他们心里实在不痛快。
在开办育幼堂时,舒安歌就考虑过这个问题。
她提供的条件,在这个年代看来实在太优越,对于许多贫困乃至孩子多的小康家庭来说,都十分具有吸引力。
要知道这个年代,想念书或者学手艺,都是一件大难事。
学手艺要到处托关系,给师傅当学徒,白干好几年活,才能学到一点东西。
有刁钻的师傅,不仅让徒弟洗衣服干家务跑腿,在教东西时藏着掖着,只教些最基础的。
穷人家的孩子想读书,除了天赋异禀的,简直难如登天。
“情况我都知道了,你们查一下,能找到人家的就将孩子送回去。要是对方执意不愿接回孩子,就让他们签一张与孩子脱离亲缘关系的字据。”
打蛇要打七寸,舒安歌不介意多照顾几个孩子,但不想让一些爱钻营占小便宜的人,从中得到太多好处。
一份脱离亲缘关系契约书,足以让那一些一心占小便宜的人忌惮。
舒安歌还有一层顾虑,这年代宗法礼教很严重,孝道帽子能压死人。
她怕自己将一众孤儿孤女养大,最后沦为他们亲人赚钱谋利的工具。
人心都是偏的,在外面长大的孩子,哪儿能跟在眼前长大的孩子相比。
舒安歌希望这些孩子,即使没有父母庇护,也能在爱与呵护中健康成长,懂得自尊自爱自强,拥有足够的自由。
东家的建议,让刘德金眼睛唰的亮起。这人跟人就是不一样,小东家今年才十五岁,人就这么聪明伶俐,比他这个活了半辈子的还通透。
他竖起大拇指,由衷夸道:“高,东家就是高!那些人要是愿意签了亲缘关系脱离书,以后孩子就是咱们梅氏育幼堂的了,要是不愿意签,就必须将孩子领回去。”
“那要是有人胡搅蛮缠闹事怎么办?”
张小福年纪小,圆头圆脑眼睛也圆溜溜的像棋子,很担心那些人家闹事。
他好不容易在梅氏育幼堂谋了份差事,每天大白馒头管饱,隔一天还能吃次肉,这可是以前他做梦都不敢想的日子。
要是被人搅和了,张小福不知道该去哪儿找这样的好差事。
育幼堂主管在东家的示意下,对他们管束并不严格,每天晚上都让他们跟着请来的先生认一些简单的字。
张小福很喜欢梅氏育幼堂,想一辈子待在这里。
这个问题也是大伙关心的,一时间所有人都眼巴巴的望着舒安歌,她笑了笑:“这个问题别担心,明天我就雇佣几个护院过来,每天在育幼堂内外站岗。”
梅氏育幼堂规模壮大的太快,知道舒安歌背景的,或许会忌惮些。
那些游走在社会边缘的小流氓和游民,没那么多顾虑,可能会到梅氏育幼堂捞些好处。
“东家想的真周到,是我们多虑了。”
刘德金意气风发,郑重承诺:“东家,您放心,我刘德金就是拼着这把老骨头,也要将育幼堂妥妥当当的办下去。”
程文娘得知舒安歌来了,哄睡怀中女婴后,急匆匆的赶了过来。
她换了身打扮,穿着梅氏育幼堂统一发的制服,腰上还系着围裙,人看着精神了许多。
孩子是女人的命根子,可儿在梅氏育幼堂得到了妥善照顾,她心里高兴干活就更卖力了。
之前在铺子里替人浆洗衣服时,程文娘很感激梅家少爷小姐给她一条活路。
衣食无忧后,程文娘最牵挂的就是可儿。可儿年纪还小,她要为她的未来做打算。
这个世道女人苦,没有家族撑腰的女孩子更苦。
李炳为了新夫人,可以将她和可儿当众赶出去,又怎会怜惜可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