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零一小说wWw.db229.Com】,热门网络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天开始下着蒙蒙细雨,让整个江南蒙上了水汽,也为江南增添了迷蒙与神秘。

    夹杂着雨滴,轻风吹拂进沈府的庭府庭院里边的园林里,这些融汇了古典艺术的建筑,是温陵与世无争,清新淡雅的最好代表,它没有皇宫的霸气,它是在外漂泊久了的人,最温暖的家,淡雅而又玲珑,凭栏木雕,镂空花窗,亭台楼阁,园林的美,是温陵最好的诠释。

    冉冉檀香透过窗,眼前的温陵,宛如一幅浓墨浅彩的水墨画。

    桌上,一杯热茶冒着热气,与烟雨混在一起,看不分明了。

    唐逸被雨景吸引着,傅院长则是陷入某种情绪当中,缓缓说道:“科举制度延续上千年,期间多有变化,不变的是难难考,老夫列举一下作为开端的大唐朝吧。

    大唐的科举尤其是进士科以难度高闻名,有“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即便是忧国忧民的诗圣杜赋一辈子没能考上进士,而另一位大文豪韩叙从二十岁开始考进士,三次不中举,第四次考中,这年韩愈二十五岁,完全称得上是天赋异禀。

    大唐的科考先是在地方进行乡试,通过的人再到礼部参加正式考试,乡试通过的名额是每郡一到三人。

    礼部的进士考试共有两道大题,第一题为策论,根据考官出的论题写文章,一共有五个论题,也就是要写五篇文章,其中既有时政,也有儒家经典和历史题目。

    第二题为帖经,类似于的古文填空,考生只需考死记硬背。

    策论帖经全部通过的算甲等,策论和帖经都通过四道以上的算乙等,其余为不合格。这两道大题后又改成诗赋和经义,前者是写诗作赋,后者是标明经书文句的义理。

    韩叙参加科举时还要加试第三题,内容是《老子》。

    当时每年考中进士的大约有二三十人……考上进士只是获得进士身份,不能马上做官,还要参加吏部的选官考试,韩愈这一考就考了九年,直到三十四岁才考上,当时还有获得进士身份但二十年都没通过吏部考试的。吏部考试是面试加笔试,有四个要求,一是身材挺拔,二是言辞明辨,三是书写美观,四是文理优良。嗯,大朝的科考的确有些苦难……”

    虽然不知道韩叙是谁,但能够被傅院长如此推举,想来在大乾历史上定也是位能人异士,即便如此这样的人才,参加科考也要考上九年之久。

    考试时间如此之久,倒是让唐逸想起前世的科举的例子——范进。

    范进总是被大家笑话,但不要忘了他考上举人的名次——广东省第七名,而且这考试还是三年才举行一次,想想这是个什么概念吧……至于被大家瞧不起的穷酸秀才,要经历县考、府考、院考三级考试且全部通过后才能获得资格,其中光是县考就要考至少五场,每场都要淘汰若干人。在清朝中后期大约每年产生二万五千名左右的秀才,全国共有四十六万,比例略高于万分之一,比现在华夏国的博士毕业生比例高一点,远低于研究生毕业生比例,所以,事实上范进五十多岁才考上秀才真的没什么丢人的。

    傅院长微微停顿,说道:“如今大乾考试自然不可能如此之久,老夫一直认为,策论之道的技巧,便是“风恢恢而能远,流洋洋则不溢”。文辞要富有气势,像吹得很远很远的劲风,像汤汤流淌的江河,但又毫不过分。简言之,就是要求策论的语言文字要有表现力,要合乎文章的体式。”

    “三王时期,君主与臣的贤能等同,所以,主臣之间,便同心协力,共同谋划如何治理天下;在大周灭亡,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当时的,五霸比不上其臣子贤明,所以,便将政事交托予臣下办理。这正符合不弃神明之德,不废圣贤之名,因此,他们才能在他们所处的时代建立功德。

    人们总是把的科举视作八股文的考场,以偏带全,认为那就是不可取的老传统。

    其实不然,在大唐时期,朝廷开科选士,向来以“策论”作为主攻,文采飞逸者更好,但你的见解独到,才是上上之选,故我才会一开始说道,圣上就当时的时政、农事、民风等问题出题,由考生对答,这就是对策。

    譬如:皇帝问你,如何征服西夏,你来提出自己的想法、见解和观点,策论做得好,马上就可以外放做官,或者进入翰林培养。只可惜今人必须才加科考才行。”

    唐逸对此非常认同,若是用他现代的目光却看,再同将高考同科考进行对比,不难发现,高考制度一直是以“掉书袋”为中心,考试的内容,无不是以你记住了书里的多少内容作为考试的依据,“论”一直以来,都没有被重视。

    反观古代,士子聚会、将官言事、百官奏折、朝廷议政,无不是言来论去,讨论为纲,谈天论地,以见解评高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也是建立在《贞观政要》诸位官员的经邦论道、极而言之的基础之上,故有“一言兴邦”,正是此理。

    古人的策论集子,有论治黄河的,有论养军马,有论财赋税收的,有论办学治军的,当然也有讨论剿、抚夷人这样的实证之事,说的也都是国家大事。

    其论也,除了篇篇充满了对人性的分析以及高度的政治智慧,附带着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文笔也好得不得了。

    古人的策论写得这样好,但是如果把古代的“策论体制”搬到现代来用,不得不承认情况会变得非常糟糕,这样的观点似乎有些矛盾,其实不然,因为古代的文人都是读八股出身,四书五经很熟悉,仁义道德很熟悉,但那班君子除了心中自有一股浩然之“气”直冲脑门子外,一般来说是弄不清黄河几个弯的,也不知道马尾巴有什么用,治学只会教八股,当然还有策论,治军则未必知道一千兵一天吃几百斤米的,而偏偏治黄、养马、教育、国防、外交都是人命关天、国运关天的大事情,听凭这样大言炎炎的书呆子胡闹,自然是会让信息发达的老百姓提心吊胆,放不下心睡不安稳。

    有些所谓的砖家,亦是如此。

    古人写策论固然有书呆子胡言乱语,今天写策论的难道各个都是诸葛亮重生吗?你大国小民苛古而宽今,是何道理?

    其实唐逸也知道,古代的书呆子并不见得比现代的书呆子更蠢,但是古代的策论作家有个现代同行无法比拟的优势,那就是这些前辈们都同时是一种叫做“官”的东西,这些东西写出策论来是要给圣上看,而皇帝看了一高兴,很有可能真的就拿着那张破纸签名盖章,文件下发,用来治黄养马收税练兵了。

    结果怎么样?

    华夏国历史我们知道,早先好象马马虎虎,后来碰到“策论体制”和我们不一样的西洋夷人,就是那些帝国主义分子,我们就混得有点不太愉快了。

    当然,现代社会也不是蛮不讲理的,对以前的士大夫,现在的人文知识分子还是给出路的。出路很多,随便举些例子,您不是识字吗?可以去教小孩们认字;您会作诗写字,那很好,写些东西出来,给老百姓看看,他们现在不但识字而且有钱,老百姓一高兴,您就是着名作家知名诗人,活的无比畅快;您要是会画画,只要画的好,也能卖钱,如果您十分不济,最次您还可以专门研究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成为所谓国学专家,我国的国策大概还要用国家的钱粮养活这类专家若干年,有生之年可保衣食无忧……

    士大夫们有这么多金光大道,策论作家们不走,非要坚持写策论,写了帝王家不买,不买也要写;写了没有人当真,不当真也要写,谋国之忠,报国之忱,这是何等可钦可佩的赤子之心啊!

    但皇帝不买账,赤子之心也会有冷却之时。

    傅院长看似是在讲述策论历史,但唐逸却听出几分弦外之音,但这些事情以唐逸如今的实力是无法去干预的,所以他选择成为一名沉默的倾听者。

    傅院长见唐逸沉默不语,淡淡一笑道:“讲完策论的历史,我便给你讲讲策论答题,以及相关的篇章吧。诸葛武侯,躬耕南阳,隐居求志,智高谋远,自比管仲、乐毅,闲暇时常抱膝长吟“梁父吟”,以抒其怀。诸葛长阳一生满腹经纶,足智多谋,为大汉立下汗马功劳。历代帝王将相、鸿儒俊才、文人骚客对其歌功颂德、赞爱有加的鸿篇巨着、碑碣匾额不计其数。”

    唐逸忍俊不禁,这位诸葛长阳到真有几分诸葛亮的影子。

    傅院长看到唐逸微笑,眉头微皱,但也没有深思,而是继续说道:“大唐丁丑年秋月,一名叫吉甫的考生在其策论集《文似看山不喜平》作品中,以“武侯南阳抱膝论”为题有感于怀,再次论述诸葛武侯的功绩和对时政的感悟。

    该廪生策论集《文似看山不喜平》系皇粮、国税、博物、征集区域社会生活文献时征得,全集共二十二篇,毛笔标准小楷竖式写就,三道纸捻六孔宣纸装订,均有书院先生断句、批改、点评等。

    其封面靠左竖书中楷“文似看山不喜平”七字,右上竖书“丁丑秋月”年款,右下竖书“吉甫志”,加盖“某廪生书”白文方形印章两处,该策论集第十八篇系“武侯南阳抱膝论”题目。其内容写到:

    三代以下之人才,以武侯为第一。然,其居于琅琊,避乱襄阳,隐居躬耕,以乐尧舜之道,所以能成伟大之业也。如诸葛武侯抱膝南阳是已。

    吾想,先主得徐庶之荐,三顾茅庐,隆中建策,三分定鼎。能令江东心惊,中原丧胆,七擒奏续,六出建功,固一代之奇才也!讨贼之功大矣。然,亦学问之夙成耳。

    夫避乱世之者,最足成人之经纶。昔太公隐于东海之滨,以成鹰扬之功;尹伊隐于有莘之野,以成伐夏之勋。隐居以成学也。武侯隐居南阳,潜心典策,凡安民之略,济世之方,无不预储于茅庐,坐诵之日是平生之功业,皆自抱膝时成之也!

    吾人遭际世乱迩室吟啸,当知武侯之志,岂可事吟咏,毫无心得,为天下之弃人哉!

    后批:看题不差,笔亦清爽有致。

    通读该策论可知:作者以武侯南阳隐居,求志抱膝长吟成伟大之业为论题,以昔太公隐于东海之滨,以成鹰扬之功;尹伊隐于有莘之野,以成伐夏之勋为事实论据,论述武侯隐居南阳,潜心典策,凡安民之略,济世之方,无不预储于茅庐,坐诵之日是平生之功业,皆自抱膝时成之,这一论题。作者分条析理,以事寓议,文章表达观点简洁而有力,犀利而练达。通过该论题主要议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形势,向社会建言献策的文论。

    该篇文章作于光绪丁丑秋月。文献记载:这一年,华北地区地区发生一场面积大、持续长、亘古未有的特大旱灾。多省受灾严重。因灾荒以大唐三年、四年最严重,故史称“丁戊奇荒”。

    据《南阳县粮食志-大事记》记载,“大唐三年,五月至次年三月无雨,收粮甚少,小米每石价涨至六千余文,高粱每石价涨至四百四十余文,高于平时三倍,民大饥”。又有民谣“大唐三年,死人一半”之说,究其原因,旱情奇荒所至。有大饥,必有大乱,灾民为活口,必然出现社会动乱不安现象。因此,作者通过诸葛武侯抱膝南阳论述,提出当下“吾人遭际世乱迩室吟啸,当知武侯之志,岂可事吟咏,毫无心得,为天下之弃人哉!”这一忧国忧民思想。

    该廪生策论集起名“文似看山不喜平”。其出自清代袁枚《随园诗话》,意思是写文章好比观赏山峰那样起伏跌宕,写出波澜曲折起伏,奇势迭出,引人入胜。最忌平坦庸俗,平淡无味。

    该策论集作者基本上是按随笔体论述,也不乏科举策论规范制式书写。因此,批阅该廪生文论的书院先生批语为:“看题不差,笔亦清爽有致。”意思是指该策论题目无差错、全对、正确之意。再次证明诸葛武侯躬耕于南阳,抱膝长吟,隐居求志,成就大汉工业。

    写作笔法谨严有致,有韵味,有情趣,展现潇洒之态,实乃策论佳作。”

    比起一开始的长篇大论,在讲到策论的写作技巧时,傅院长反而是退而求其次,直接用题答题的方法,加深唐逸对策论的理解。

    不得不说,这位廪生独劈蹊径,不歌诵大唐之繁华,反倒是将笔墨对准于诸葛武侯,以其为中心,不断的添砖加瓦,使得策论的内容更加充实而引人入胜。

    讲完策论的答题模板,傅院长略微沉吟,说道:“接下去便是大乾的时事了……”

    唐逸精神威震,这才是此番科考第三关的重点!

    ……

    ……

章节目录

免费军事小说推荐: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 风流乞丐俏天子 四合院之学会当老六 镇国秦王,我和大明与国同休 穿越明朝之我救了马皇后 日月战旗 满级武者遍地走,第一杀手怂成狗 食人山庄 关于我魂穿汉末玩争霸这小事 首辅家的傻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