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零一小说wWw.db229.Com】,热门网络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绍兴三年,大宋王朝南迁后的第六个年头,君臣终于在临安府站稳了脚跟。
这日是五月初五,端阳节,刚刚收拾得像样些的皇城画院,迎来一对年过五旬的夫妇。
画院首席待诏,年近七十的画师李唐,向二人拱手致意:“沈公,沈夫人。”
沈子蕃两鬓染霜,面容仍清俊如昔。
他与夫人,合力展开一幅裱衬精良的长卷。
李唐乍观之下,朗声喝彩:“神作也!沈公运丝走线,竟能临摹出老夫描画山石的劈皴笔法!”
沈子蕃谦逊致礼,由衷道:“多谢李公,向官家进言,道是‘一片韶光谁画得、定经引纬巧天工‘,吾等南迁的织匠,才能在这杭州城、西湖边,得赐一处避风挡雨之所,凭手艺继续吃上饱饭。”
李唐目光倏地一暗,喜色被漫漫涌起的怆然吞没,叹口气道:“国事板荡,吾等草民,还留着一命,南渡至此,已是幸事。”
沈子蕃也无意再继续故国往事的神伤话题,而是又让自己的老妻,展开另一幅织画。
李唐看去,乃是三尺见方的工笔花鸟缂丝佳作。
画上,池塘里红莲、白荷彼此呼应,堤岸边,围绕着太湖石,则生长着芙蓉、萱草、蒹葭等更为丰富多彩的植物。一对绿颈水鸭,引领几只稚态可鞠的乳鸭,游在水面上,白鹭与翠鸟,则或立于水边,或飞在空中,都是一派怡然自得之态。
李唐面上的惊喜,更甚于方才看到那幅山水缂丝画时。
他是丹青大家,但因博采众长的豁然心胸,平素对缂丝亦十分景仰,研究颇深。他知道,用缂丝织就禽鸟花卉,尤其是如此密集又多层重叠的小视角画作,比登天还难。
“这……是沈公的……”
沈子蕃忙摆手道:“并非老夫与内子所织,乃是我们最看中的徒儿,小朱娘子的心血之作。”
李唐想起来:“可是那位闺名唤作克柔的女娃娃?”
沈子蕃点头:“正是她。李公,趁着端阳节,吾家将这幅《莲塘乳鸭图》献与官家,但求内廷翰林院,能收克柔这样的女子入院,给她们待诏之职,莫只吸纳为绫锦院的内人宫婢。”
李唐思量片刻道:“官家应能准奏。毕竟,从前在北都,将作监和翰林院里,都给女子授过官职或差遣。”
……
沈氏夫妇出得皇宫,相携着,往西湖边走。
湖畔,鼓声震天,人头攒动。乌泱泱聚拢来的杭城士庶万民,喝彩声都给了湖中的龙舟竞渡。
这可是张俊麾下的水师呢!
皆是各营选出的青壮健儿,孔武强悍,绝非城中寻常军卒能比的。
八条龙舟自涌金门内的水面,往白堤的断桥方向出发,几乎齐头并进,引得岸上百姓愈发伸长了头颈盯着看,拍手叫嚷,兴奋不已。
沈子蕃看妻子眉头微皱,探问道:“我们绕到雷峰塔那边回家吧?”
沈妻笑道:“好。我年轻时就怕吵,你晓得的。”
“嗯,在瑶华宫时,我就晓得。”
沈子蕃说着,目光温润地看了看妻子的侧影。
她的侧影很美,恬淡柔静,即使如今鬓染繁霜、双颊松弛,在沈子蕃眼里,她和四十年前那个坐在缂丝机前的小女孩,也无甚分别。
夫妇二人回到家,刚踏进院子,孙女沈婉,就兴奋地过来报喜:“翁翁,婆婆,我的琉璃五色粽,得了饭食行的头名。”
此时的杭州城,每逢端阳节,饭食行都要举办粽艺赛会,行内行外的人,皆可参加。
沈婉拖着祖母的手,小黄莺般叽喳道:“今岁,其他人也仍然都是将还裹着箬壳的粽子,搭成苏堤六桥、保俶山保俶塔、吴山天风亭子等景致,来参赛,只有我,照着婆婆你教的法子,和朱姐姐用石花菜煮出的水拌了荸荠粉,再调入一点点胡豆汁,蒸成浅赭石色的软膏,包入山楂、赤豆、糖芝麻各种甜馅儿,塞到箬壳里扎牢,在井水中浸了一夜。今日去参赛,我们剥去箬壳,将这些粽子搭出水晶宫的模样时,饭食行的行首都看得呆了。”
沈子蕃揶揄道:“行首尝了么?没有说中看不中吃?”
沈婉撅嘴:“当然尝了!行首很喜欢,说冰冰凉凉的,荸荠团子中那一丝胡豆的微苦,压着果馅子的甜腻,很特别。”
沈子蕃笑起来。
多年前,也是端阳节,姚娘子在学坊里,做了许多水晶琉璃粽,女娃娃们就稀罕得很,也爱吃。他们这些男师傅与男弟子们,觉得不过尔尔。
“师傅,师娘,今日来看粽艺赛的许多人都说,到底是缂丝世家,做出的粽子,都像画一样好看。”
沈家最得意的女弟子,朱克柔,端着一盘咸鸭蛋,摆在院中的食桌上,笑吟吟地接过沈婉的话头。
不多时,朱克柔的两个师妹,也端着食盘,从灶间出来,摆好晚饭。
河虾仁爆黄鳝,蒜头煮红苋菜,糖醋茭白,都是这个季节的时令吃食,外加一只从清河坊老字号里买来的酱鸭,和一壶雄黄酒。
沈子蕃吃了一杯徒弟们敬的酒,缓缓道:“李公应承了,献上克柔的《莲塘乳鸭图》时,会向官家为克柔讨个待诏之职。克柔若进了翰林院,务必勤勉,为你这两个师妹,还有城里其他几家缂丝、绫锦、书艺坊的女娃娃们,也铺一铺前程之路。千万莫要在男子待诏面前妄自菲薄。多年前,姚坊长走的时候,就叮嘱我这样鼓励女弟子。”
老人说到此处,抬头看了看空中艳如榴花的晚霞。
算来,姚娘子今岁应还未到花甲之年,不知她和她夫君,是否仍在人间。
……
五千里外,烟水浩渺。
这是一片比杭州西湖广大得多的水域,傍晚时分,晚霞映在湖中,天地仿佛一同燃烧起来。
“今日端阳节,可惜没有龙舟赛看。”邵清眯着眼睛,对姚欢道。
姚欢给他斟了一杯酒:“你还在惦记汴河上的龙舟赛?都三十多年了。”
每片土地,在经历岁月变化时,总会多少保持着一些执拗。
在他们所处的这片土地上,人们可以接受中原的诗词,中原的音律,可以接受西来的咖啡,西来的宗教,却保持着对眼前这片水域的敬畏,拒绝在端阳节时赛龙舟。
他们不愿惊扰、触怒河神。
姚欢拈了一筷子饵丝煮蚕豆苗,又喝一口浓鲜的鱼汤,揶揄邵清道:“你的眼睛已经花了,有龙舟赛,你也看不清,安安心心吃你的鱼吧。你今天钓的这条鱼,真不错。”
“谁说我眼睛花了?我帮你挑鱼刺。”
邵清夹过一块鱼肉,凑近仔细打量,一根根地拔出小刺。
这湖里的鱼很鲜美,就是刺太多。
姚欢抿嘴,看着他。
姚欢想起多年前那个端阳节的午后,在姨母沈馥之开满蔷薇花的小院里。
邵清拔挑鱼刺的模样,还像他当年剔鸡脚时一样帅。
绍兴三年,大宋王朝南迁后的第六个年头,君臣终于在临安府站稳了脚跟。
这日是五月初五,端阳节,刚刚收拾得像样些的皇城画院,迎来一对年过五旬的夫妇。
画院首席待诏,年近七十的画师李唐,向二人拱手致意:“沈公,沈夫人。”
沈子蕃两鬓染霜,面容仍清俊如昔。
他与夫人,合力展开一幅裱衬精良的长卷。
李唐乍观之下,朗声喝彩:“神作也!沈公运丝走线,竟能临摹出老夫描画山石的劈皴笔法!”
沈子蕃谦逊致礼,由衷道:“多谢李公,向官家进言,道是‘一片韶光谁画得、定经引纬巧天工‘,吾等南迁的织匠,才能在这杭州城、西湖边,得赐一处避风挡雨之所,凭手艺继续吃上饱饭。”
李唐目光倏地一暗,喜色被漫漫涌起的怆然吞没,叹口气道:“国事板荡,吾等草民,还留着一命,南渡至此,已是幸事。”
沈子蕃也无意再继续故国往事的神伤话题,而是又让自己的老妻,展开另一幅织画。
李唐看去,乃是三尺见方的工笔花鸟缂丝佳作。
画上,池塘里红莲、白荷彼此呼应,堤岸边,围绕着太湖石,则生长着芙蓉、萱草、蒹葭等更为丰富多彩的植物。一对绿颈水鸭,引领几只稚态可鞠的乳鸭,游在水面上,白鹭与翠鸟,则或立于水边,或飞在空中,都是一派怡然自得之态。
李唐面上的惊喜,更甚于方才看到那幅山水缂丝画时。
他是丹青大家,但因博采众长的豁然心胸,平素对缂丝亦十分景仰,研究颇深。他知道,用缂丝织就禽鸟花卉,尤其是如此密集又多层重叠的小视角画作,比登天还难。
“这……是沈公的……”
沈子蕃忙摆手道:“并非老夫与内子所织,乃是我们最看中的徒儿,小朱娘子的心血之作。”
李唐想起来:“可是那位闺名唤作克柔的女娃娃?”
沈子蕃点头:“正是她。李公,趁着端阳节,吾家将这幅《莲塘乳鸭图》献与官家,但求内廷翰林院,能收克柔这样的女子入院,给她们待诏之职,莫只吸纳为绫锦院的内人宫婢。”
李唐思量片刻道:“官家应能准奏。毕竟,从前在北都,将作监和翰林院里,都给女子授过官职或差遣。”
……
沈氏夫妇出得皇宫,相携着,往西湖边走。
湖畔,鼓声震天,人头攒动。乌泱泱聚拢来的杭城士庶万民,喝彩声都给了湖中的龙舟竞渡。
这可是张俊麾下的水师呢!
皆是各营选出的青壮健儿,孔武强悍,绝非城中寻常军卒能比的。
八条龙舟自涌金门内的水面,往白堤的断桥方向出发,几乎齐头并进,引得岸上百姓愈发伸长了头颈盯着看,拍手叫嚷,兴奋不已。
沈子蕃看妻子眉头微皱,探问道:“我们绕到雷峰塔那边回家吧?”
沈妻笑道:“好。我年轻时就怕吵,你晓得的。”
“嗯,在瑶华宫时,我就晓得。”
沈子蕃说着,目光温润地看了看妻子的侧影。
她的侧影很美,恬淡柔静,即使如今鬓染繁霜、双颊松弛,在沈子蕃眼里,她和四十年前那个坐在缂丝机前的小女孩,也无甚分别。
夫妇二人回到家,刚踏进院子,孙女沈婉,就兴奋地过来报喜:“翁翁,婆婆,我的琉璃五色粽,得了饭食行的头名。”
此时的杭州城,每逢端阳节,饭食行都要举办粽艺赛会,行内行外的人,皆可参加。
沈婉拖着祖母的手,小黄莺般叽喳道:“今岁,其他人也仍然都是将还裹着箬壳的粽子,搭成苏堤六桥、保俶山保俶塔、吴山天风亭子等景致,来参赛,只有我,照着婆婆你教的法子,和朱姐姐用石花菜煮出的水拌了荸荠粉,再调入一点点胡豆汁,蒸成浅赭石色的软膏,包入山楂、赤豆、糖芝麻各种甜馅儿,塞到箬壳里扎牢,在井水中浸了一夜。今日去参赛,我们剥去箬壳,将这些粽子搭出水晶宫的模样时,饭食行的行首都看得呆了。”
沈子蕃揶揄道:“行首尝了么?没有说中看不中吃?”
沈婉撅嘴:“当然尝了!行首很喜欢,说冰冰凉凉的,荸荠团子中那一丝胡豆的微苦,压着果馅子的甜腻,很特别。”
沈子蕃笑起来。
多年前,也是端阳节,姚娘子在学坊里,做了许多水晶琉璃粽,女娃娃们就稀罕得很,也爱吃。他们这些男师傅与男弟子们,觉得不过尔尔。
“师傅,师娘,今日来看粽艺赛的许多人都说,到底是缂丝世家,做出的粽子,都像画一样好看。”
沈家最得意的女弟子,朱克柔,端着一盘咸鸭蛋,摆在院中的食桌上,笑吟吟地接过沈婉的话头。
不多时,朱克柔的两个师妹,也端着食盘,从灶间出来,摆好晚饭。
河虾仁爆黄鳝,蒜头煮红苋菜,糖醋茭白,都是这个季节的时令吃食,外加一只从清河坊老字号里买来的酱鸭,和一壶雄黄酒。
沈子蕃吃了一杯徒弟们敬的酒,缓缓道:“李公应承了,献上克柔的《莲塘乳鸭图》时,会向官家为克柔讨个待诏之职。克柔若进了翰林院,务必勤勉,为你这两个师妹,还有城里其他几家缂丝、绫锦、书艺坊的女娃娃们,也铺一铺前程之路。千万莫要在男子待诏面前妄自菲薄。多年前,姚坊长走的时候,就叮嘱我这样鼓励女弟子。”
老人说到此处,抬头看了看空中艳如榴花的晚霞。
算来,姚娘子今岁应还未到花甲之年,不知她和她夫君,是否仍在人间。
……
五千里外,烟水浩渺。
这是一片比杭州西湖广大得多的水域,傍晚时分,晚霞映在湖中,天地仿佛一同燃烧起来。
“今日端阳节,可惜没有龙舟赛看。”邵清眯着眼睛,对姚欢道。
姚欢给他斟了一杯酒:“你还在惦记汴河上的龙舟赛?都三十多年了。”
每片土地,在经历岁月变化时,总会多少保持着一些执拗。
在他们所处的这片土地上,人们可以接受中原的诗词,中原的音律,可以接受西来的咖啡,西来的宗教,却保持着对眼前这片水域的敬畏,拒绝在端阳节时赛龙舟。
他们不愿惊扰、触怒河神。
姚欢拈了一筷子饵丝煮蚕豆苗,又喝一口浓鲜的鱼汤,揶揄邵清道:“你的眼睛已经花了,有龙舟赛,你也看不清,安安心心吃你的鱼吧。你今天钓的这条鱼,真不错。”
“谁说我眼睛花了?我帮你挑鱼刺。”
邵清夹过一块鱼肉,凑近仔细打量,一根根地拔出小刺。
这湖里的鱼很鲜美,就是刺太多。
姚欢抿嘴,看着他。
姚欢想起多年前那个端阳节的午后,在姨母沈馥之开满蔷薇花的小院里。
邵清拔挑鱼刺的模样,还像他当年剔鸡脚时一样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