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零一小说wWw.db229.Com】,热门网络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纵使沂州士子成为整个大宋学界的笑柄,对于沂州读书人来说也无所谓。
没错,真没看错,是无所谓。
本来,沂州的士子在大宋的风评就很不好。这地方吧……其实不出士子,而是出反贼。大宋有点影响力的叛乱,一小半都和京东东路有点关系。而沂州,无疑是重灾区。但凡中原的叛乱,沂州城都无法幸免,被反贼反复攻破。对于朝廷来说,地方势力太弱,无法控制沂州的局面是最主要的原因。至于临沂颜氏,还真压不住暴躁的沂州百姓。
有人以为,大宋的叛乱基本上都不成气候,唯独差点成气候的方腊叛乱,还早着呢。至于说为什么方腊叛乱会成气候?
因为方腊叛乱发生在大宋最为富庶的苏杭地区。
而且方腊很有机会占领江宁府。
江宁府是什么地方?
六朝古都,其势虎踞龙蟠,又有大江天险保护,是成就帝王之业的龙气汇聚之地,说玄幻点,就是有龙脉庇护。作为南唐的都城,江宁府的防御自然不成问题,尤其是控制了长江的航运之后,真有可能将大宋划地而治,生出一个和朝廷分庭抗礼的王朝。
而在方腊之前,沂州的叛军头子王伦(与梁山的那个没关系,仁宗时期的人物),带领大军,从京东东路的沂州打到了淮南路的采石矶。
没错,这是大宋有历史记载的唯一一次叛军打出路一级行政区的叛军。而采石矶是什么地方?江宁的门户,一旦采石矶失守,江宁也守不住。真要是让叛军攻克了采石矶,大宋的历史说不定真能改写。
至于王伦?
他是沂水县人民的骄傲啊!草莽眼中的大英雄。
一个地方的小县城,最出名的人竟然是让大宋朝廷惊恐万分的反贼头子。这还有什么好说的,读书真不是沂水县精英们的首选。
至于说李逵的小手段让沂水县的士子们蒙羞了,别多想了,沂水县的读书人神经大条着呢,根本就不会因为文风不盛,而自惭形秽。基本上所有的读书人都不会以中进士为人生目标。沂州虽然有临沂颜氏,可颜氏不过是将祖宗祠堂放在临沂。
颜氏的富贵已经延续了一千年,打从汉朝开始,就是世家门阀。子弟多半去京城发展。留在老家的,只有两种人,告老还乡的老人,还有就是没什么才能的看家子孙。前者,风烛残年,没几年好风光了;后者秉承了颜氏的家风,基本不会多事。
所以,沂水县士子丢人,是个人原因,和地域黑没有关系。
反正沂水县已经够黑了,根本就不怕再黑出点光来。
导致结果就是,李逵将沂水县士子黑了一把之后,竟然没有人怨他的不是。反而将谭敏这个始作俑者恨到了骨子里。大家都不是中进士的料,为何你要跳出来?
策论考试就是在这种奇怪,且压抑的气氛之中举行。
不同于论,诗赋之类的题材。地方科考题目,在策上,很不重视。不重视的原因不外乎,策是以皇帝身份向国之栋梁询问的考题,出题者如果是县令和知州的话,基本上没有资格代表朝廷出题;第二个原因就简单了,策是时政,地方官员即便有资格出题,也会担心出的问题太尖锐,而导致自己陷入非议之中。
比如说西夏问题。
河湟问题。
宋辽的战略问题。
出题者都不会去碰,就算是皇帝也会很小心。
还有,百姓的赋税问题,没钱缴纳徭役的钱,民间被掩盖的最黑暗的疾苦问题,都不会出现在策论的考试之中。
高屋建瓴也好,粉饰太平也罢,反正策论的范围其实并不大。
不外乎祖宗之法是否要变;具体的财政问题如何解决;人心散了,还能不能要……
周元出的策论题目很简单,‘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李逵看着考卷上的题目,啧吧了一阵,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老师在苏门之中不受待见了。
至少,周元出的考题虽然是元佑年间的标准考题,应该是前科的省试考题。
可终究缺乏一种大气概,显得小家子气,给人一种随波逐流的感觉。
苏门虽支持旧党,但同时也是朝堂之中几乎是唯一的反对派。一味的追求稳,自然不犯错,但也不会太出彩。
这道策破题很容易,可惜,李逵心里头不屑一顾。
“臣对曰……”
策论的格式就是这样,题目是皇帝出的,答题必须要又‘臣对’的格式,要不然就有藐视朝廷的嫌疑。
至于说题目,更本就没有任何新意。直接那前几年的省试或殿试的策论题充当。
当然,这样做完全没有问题。
毕竟,县试和解试对于大宋的科举来说并不重要,至少在省试之前的考试,重要性都是要打折扣。原因就是解试相对大部分的考区来说都不算太难,甚至难度比不上太学的上舍生的选拔。用以往的题目,也完全说得过去。也算是大宋科举的潜规则了。
别看题目看似简单,但做题的人多了,想要出彩就不容易了。
好在县试而已,只要文理初通,在北方大部分州县都能妥妥的过了。
李逵在草稿上写下一个个论点,然后琢磨一阵,措辞和文藻,一个时辰之后,才开始动笔写起来。
一千字的策,写起来不算太麻烦,但写完也至少一个时辰之后的事,加上誊卷,足足耗费了两个多时辰。
别看元佑年间的策都有一股仁义的风气。
考题还都是出自小皇帝,但李逵明白,明年的省试绝对不会如此简单。小皇帝被如同犯人一般的监视了多年,内心早就对保守派的主张厌恶的不得了。伊川先生程颐的帝王教育,早就宣告失败,只是很多旧党的人还不知道罢了。
如今旧党在朝堂上还没有彻底败下阵来,所以考题还会选用元佑考题。
李逵小心翼翼的将考卷送到了阅卷房,面对周元,他咧嘴笑道:“老师,看看吧!”
他眼巴巴的等着周元看了试卷,然后一拍书案,朗声道:“当为魁首!”
可惜,周元撇了他一眼,上下嘴皮子一碰,道:“放边上。”
“您老不看看?”李逵担心周元生气,毕竟对他来说,沂水县名声臭了,毫无干系。反正本来就够臭的,再臭一点也无所谓。可周元不一样,他是要靠着政绩上位的人。不过李逵也知道,就周元的立场来说,升官发财恐怕真不容易,因为周元支持旧党。
周元真没有和弟子过不去的心思,抬起眼皮道:“铁定能过的,看什么看?你以为这沂水县的县试会难住你参加解试?当年你的愿望不过是参加解试,然后运作个官身。如今看来,对你来说似乎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周元对沂水县的科考死心了。
他经过上一场,已经发现了沂水县士子的真实水平。解试堪忧,省试无望。至于原先沂水县的士子领袖谭敏,简直就是个笑话。
乞丐群里的富豪。
老弱病残中的猛将。
都不知道怎么说他,还长着一颗琉璃心,一碰就要碎。
至于李逵,周元算是看出来了,这小子心思不单纯,想得第一。当然,这是好事,当老师的应该支持。可问题是场合不对,边上还有个外人,周元不耐烦的摆摆手道:“回去之后好好准备,县试之后按老规矩,来县衙读书。”
“我!”
李逵臊眉耷眼的离开了。他只不过想要得个第一。状元,省元他不指望了,也指望不上。就连解元对他来说也不容易。好不容易下场参加科举,他就想要得个第一,县试虽然规格差一点,但他也不嫌弃!
李逵走后,县学教授邹选笑着将李逵的考卷递给了周元,开口道:“县尊,李逵的策当得第一。”
周元惊愕的抬头,随即视线落在了李逵的试卷上。忽然间,有点不解,似乎李逵的卷子是在他的指导下写出来的卷子。按理说,这也不奇怪。题目都是陈年的策论,不敢说大宋所有的士子吧,至少两成参加科举的士子都会将最近几年的省试殿试的题目做一遍。
有的甚至会一遍遍的修改,直到自己满意。
可让他奇怪的是,自己压根就没有指导过李逵写策论。为什么试卷上有浓烈的自己的风格。也不对,不是自己的风格,而是柳宗元的风格。
大宋科举,自从欧阳修主考丁酉科之后,复古的文章大受欢迎。而韩愈和柳宗元,无疑是最被推崇的大家。
周元崇拜柳宗元,自然文风上会不知不觉的倾向于柳宗元的路数。
可李逵压根就没有受过自己的指点,怎么也会朝着自己的路数走?
这让周元百思不得其解。
很快,李云也考好了,他小心翼翼的将考卷递给了周元,然后眼巴巴的看着周元,就是不走。周元看着纳闷,不解道:“李云,为何滞留考场?”
“师伯,你就不看看我都得第几?能比李逵好吗?”李云的小心思很单纯,他只要比过李逵就心满意足了。
周元真不知道该说什么,李逵且不说,天分是有的。可是对于李云,周元从来都没有看出这小子有什么读书的天分。至于上一轮靠论让这小子瞎猫撞上了死耗子,得了个第二,已经是破天荒的运气,难不成这小子也想县试考第一不成?
对于小师弟收李云为弟子,周元一直觉得……这很符合苏门的传统。
当然,老师苏轼也不是一直都会看错人,尤其是对文章诗词上,大宋能超越苏轼的人真没有。在这方面,老师看错的可能性很小。这也是为什么苏轼的弟子之中有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等才学顶尖的饱学之士。唯独让人担心的就是一点,苏轼经常会脑子一抽,给自己下药,认定对方是好人的同时,还认定对方是可造之材。这方面,教训比较惨痛。随着年龄的增长,苏轼也不像年轻的时候那么好骗了。但是苏过,毕竟太年轻了一点,嘴上无毛办事不牢。显然,周元笃定苏过是被李云外表憨厚的模样给迷惑了。
相比弟子,周元对师侄到没有像李逵那样严厉,随手拿起卷子,看了起来。还是之前省试的考题,平日里士子大都会做过。可以说,周元的这次县试的策,基本上考的不是沂水学子的临场能力。而是考士子们修改文章的能力。
既然是老题,平日多半会做过。做过之后,自然会修改。
这么做的唯一好处就是,策论的试卷会好看很多。只要不会像论一样,文章多半是不堪入目的胡乱堆砌。
一篇策论而已,没多久他就看完了。
看完是看完了,但对周元来说,心头顿起波澜。为什么连李云的卷子也让他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参与了其中,指导其私下做题。
眉头紧锁的周元目光不善的盯着李云。
这里时候,李云心头七上八下的好不害怕,可是他这时候想要走,却不大容易。
邹选虽不是主考官,但也是阅卷考官,笑着拿走了试卷看了起来,看完之后,对李云大为惊叹:“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李云,两年没见,你可是让人大为惊喜啊!”
“真的吗?”李云原先暗淡的眸子里顿时有了光彩:“邹师,是否学生的文章能得第一?”
邹选愣住了,他开口夸奖李云,并不是因为李云的文章有鹤立鸡群的才气。而是李云虽离开沂水县两年,但是沂水县的街头,还流传着李云的传说。颜夫子都一筹莫展的顽童,竟然能够投入苏门之下,也不知道前沂水县县衙捕头李清走了什么狗屎运。
可他从来不觉得李云有在县试之中脱颖而出的本事。
再说了,李云还有个师兄李逵,相比李云,李逵在沂水县的名头更大。加上沂水县的爆裂属性,只要李逵能够顺利通过解试,省试和殿试很可能会让他过。就是考场作弊,也要把李逵的卷子拔高了不可。
别想什么科举舞弊的事,朝堂的大佬们的节操,要比想象的更低一些。李逵这样的人,武力就不说了,脾气也不好,还读书了,这货要是不控制在朝廷手中,万一要走上歧路,还不得让朝廷头痛死?
至少也会给个官做。
只要有了官身,李逵这厮成为不安定因素的可能就大大降低。而沂州的李氏要是崛起了,沂州地面上也要安静很多。对朝廷来说,这不过是小事一桩。省试给个五百名之外的排名,反正省试取六百人,也每人会在意排名五百多的贡生。
而让李逵高中,对朝廷来说有一个百利而无一害的好处。
至少,王伦这样的叛贼,在沂州就折腾不起来。还有就是,大宋进士造反的就从来没出现过。朝廷肯定有信心把李逵控制在一个能够可控的范围内。接着殿试的时候,给他个排名二百五开外的同进士出身,也不难。反正排名这么低,就算是有了进士身份,十年内也做不了七品以上的官员。可能一辈子都是不入流的小官僚。而朝廷要付出的是什么?
一个月四十贯的薪俸。
如果这点钱能够让沂州这等叛乱重灾区的隐患减小一成,都是大赚特赚。要是李逵能让沂州叛乱的隐患彻底根除,给个二甲也不是不能商量啊!
李逵有希望,是因为李逵的名气在京东东路已经传遍了。能够享受朝廷重视的恩典,但并不包括李云。
至于周元,邹选真没想到,这位的心竟然很高。只不过,看了一会儿试卷之后,他只能叹气的对李云说抱歉了:“暂定第二吧!”
攥着的拳头顿时松了下来,李云懊恼道:“还是让二哥争了头名。”
不久之后,陆续有考生交卷。
且不说良莠不齐吧,本来县里被寄予厚望的谭敏的策论卷子写的一般,仅仅排名第五。主要是被扰乱的心绪,文章词句略显生涩。
翌日,县试排名一出来,谭敏气地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县试三甲中竟然没有他,一时间,他甚至有种坐立不安的惊颤,仿佛周围的人都在嘲讽他,顿时羞愧的掩面而逃。
而这一轮,李逵第一。
综合自然还是李逵第一。
李逵看着榜单,用力的挥了一下,心中暗爽:“三元及第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一,也不枉爷们苦读一场。”
:。:
纵使沂州士子成为整个大宋学界的笑柄,对于沂州读书人来说也无所谓。
没错,真没看错,是无所谓。
本来,沂州的士子在大宋的风评就很不好。这地方吧……其实不出士子,而是出反贼。大宋有点影响力的叛乱,一小半都和京东东路有点关系。而沂州,无疑是重灾区。但凡中原的叛乱,沂州城都无法幸免,被反贼反复攻破。对于朝廷来说,地方势力太弱,无法控制沂州的局面是最主要的原因。至于临沂颜氏,还真压不住暴躁的沂州百姓。
有人以为,大宋的叛乱基本上都不成气候,唯独差点成气候的方腊叛乱,还早着呢。至于说为什么方腊叛乱会成气候?
因为方腊叛乱发生在大宋最为富庶的苏杭地区。
而且方腊很有机会占领江宁府。
江宁府是什么地方?
六朝古都,其势虎踞龙蟠,又有大江天险保护,是成就帝王之业的龙气汇聚之地,说玄幻点,就是有龙脉庇护。作为南唐的都城,江宁府的防御自然不成问题,尤其是控制了长江的航运之后,真有可能将大宋划地而治,生出一个和朝廷分庭抗礼的王朝。
而在方腊之前,沂州的叛军头子王伦(与梁山的那个没关系,仁宗时期的人物),带领大军,从京东东路的沂州打到了淮南路的采石矶。
没错,这是大宋有历史记载的唯一一次叛军打出路一级行政区的叛军。而采石矶是什么地方?江宁的门户,一旦采石矶失守,江宁也守不住。真要是让叛军攻克了采石矶,大宋的历史说不定真能改写。
至于王伦?
他是沂水县人民的骄傲啊!草莽眼中的大英雄。
一个地方的小县城,最出名的人竟然是让大宋朝廷惊恐万分的反贼头子。这还有什么好说的,读书真不是沂水县精英们的首选。
至于说李逵的小手段让沂水县的士子们蒙羞了,别多想了,沂水县的读书人神经大条着呢,根本就不会因为文风不盛,而自惭形秽。基本上所有的读书人都不会以中进士为人生目标。沂州虽然有临沂颜氏,可颜氏不过是将祖宗祠堂放在临沂。
颜氏的富贵已经延续了一千年,打从汉朝开始,就是世家门阀。子弟多半去京城发展。留在老家的,只有两种人,告老还乡的老人,还有就是没什么才能的看家子孙。前者,风烛残年,没几年好风光了;后者秉承了颜氏的家风,基本不会多事。
所以,沂水县士子丢人,是个人原因,和地域黑没有关系。
反正沂水县已经够黑了,根本就不怕再黑出点光来。
导致结果就是,李逵将沂水县士子黑了一把之后,竟然没有人怨他的不是。反而将谭敏这个始作俑者恨到了骨子里。大家都不是中进士的料,为何你要跳出来?
策论考试就是在这种奇怪,且压抑的气氛之中举行。
不同于论,诗赋之类的题材。地方科考题目,在策上,很不重视。不重视的原因不外乎,策是以皇帝身份向国之栋梁询问的考题,出题者如果是县令和知州的话,基本上没有资格代表朝廷出题;第二个原因就简单了,策是时政,地方官员即便有资格出题,也会担心出的问题太尖锐,而导致自己陷入非议之中。
比如说西夏问题。
河湟问题。
宋辽的战略问题。
出题者都不会去碰,就算是皇帝也会很小心。
还有,百姓的赋税问题,没钱缴纳徭役的钱,民间被掩盖的最黑暗的疾苦问题,都不会出现在策论的考试之中。
高屋建瓴也好,粉饰太平也罢,反正策论的范围其实并不大。
不外乎祖宗之法是否要变;具体的财政问题如何解决;人心散了,还能不能要……
周元出的策论题目很简单,‘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李逵看着考卷上的题目,啧吧了一阵,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老师在苏门之中不受待见了。
至少,周元出的考题虽然是元佑年间的标准考题,应该是前科的省试考题。
可终究缺乏一种大气概,显得小家子气,给人一种随波逐流的感觉。
苏门虽支持旧党,但同时也是朝堂之中几乎是唯一的反对派。一味的追求稳,自然不犯错,但也不会太出彩。
这道策破题很容易,可惜,李逵心里头不屑一顾。
“臣对曰……”
策论的格式就是这样,题目是皇帝出的,答题必须要又‘臣对’的格式,要不然就有藐视朝廷的嫌疑。
至于说题目,更本就没有任何新意。直接那前几年的省试或殿试的策论题充当。
当然,这样做完全没有问题。
毕竟,县试和解试对于大宋的科举来说并不重要,至少在省试之前的考试,重要性都是要打折扣。原因就是解试相对大部分的考区来说都不算太难,甚至难度比不上太学的上舍生的选拔。用以往的题目,也完全说得过去。也算是大宋科举的潜规则了。
别看题目看似简单,但做题的人多了,想要出彩就不容易了。
好在县试而已,只要文理初通,在北方大部分州县都能妥妥的过了。
李逵在草稿上写下一个个论点,然后琢磨一阵,措辞和文藻,一个时辰之后,才开始动笔写起来。
一千字的策,写起来不算太麻烦,但写完也至少一个时辰之后的事,加上誊卷,足足耗费了两个多时辰。
别看元佑年间的策都有一股仁义的风气。
考题还都是出自小皇帝,但李逵明白,明年的省试绝对不会如此简单。小皇帝被如同犯人一般的监视了多年,内心早就对保守派的主张厌恶的不得了。伊川先生程颐的帝王教育,早就宣告失败,只是很多旧党的人还不知道罢了。
如今旧党在朝堂上还没有彻底败下阵来,所以考题还会选用元佑考题。
李逵小心翼翼的将考卷送到了阅卷房,面对周元,他咧嘴笑道:“老师,看看吧!”
他眼巴巴的等着周元看了试卷,然后一拍书案,朗声道:“当为魁首!”
可惜,周元撇了他一眼,上下嘴皮子一碰,道:“放边上。”
“您老不看看?”李逵担心周元生气,毕竟对他来说,沂水县名声臭了,毫无干系。反正本来就够臭的,再臭一点也无所谓。可周元不一样,他是要靠着政绩上位的人。不过李逵也知道,就周元的立场来说,升官发财恐怕真不容易,因为周元支持旧党。
周元真没有和弟子过不去的心思,抬起眼皮道:“铁定能过的,看什么看?你以为这沂水县的县试会难住你参加解试?当年你的愿望不过是参加解试,然后运作个官身。如今看来,对你来说似乎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周元对沂水县的科考死心了。
他经过上一场,已经发现了沂水县士子的真实水平。解试堪忧,省试无望。至于原先沂水县的士子领袖谭敏,简直就是个笑话。
乞丐群里的富豪。
老弱病残中的猛将。
都不知道怎么说他,还长着一颗琉璃心,一碰就要碎。
至于李逵,周元算是看出来了,这小子心思不单纯,想得第一。当然,这是好事,当老师的应该支持。可问题是场合不对,边上还有个外人,周元不耐烦的摆摆手道:“回去之后好好准备,县试之后按老规矩,来县衙读书。”
“我!”
李逵臊眉耷眼的离开了。他只不过想要得个第一。状元,省元他不指望了,也指望不上。就连解元对他来说也不容易。好不容易下场参加科举,他就想要得个第一,县试虽然规格差一点,但他也不嫌弃!
李逵走后,县学教授邹选笑着将李逵的考卷递给了周元,开口道:“县尊,李逵的策当得第一。”
周元惊愕的抬头,随即视线落在了李逵的试卷上。忽然间,有点不解,似乎李逵的卷子是在他的指导下写出来的卷子。按理说,这也不奇怪。题目都是陈年的策论,不敢说大宋所有的士子吧,至少两成参加科举的士子都会将最近几年的省试殿试的题目做一遍。
有的甚至会一遍遍的修改,直到自己满意。
可让他奇怪的是,自己压根就没有指导过李逵写策论。为什么试卷上有浓烈的自己的风格。也不对,不是自己的风格,而是柳宗元的风格。
大宋科举,自从欧阳修主考丁酉科之后,复古的文章大受欢迎。而韩愈和柳宗元,无疑是最被推崇的大家。
周元崇拜柳宗元,自然文风上会不知不觉的倾向于柳宗元的路数。
可李逵压根就没有受过自己的指点,怎么也会朝着自己的路数走?
这让周元百思不得其解。
很快,李云也考好了,他小心翼翼的将考卷递给了周元,然后眼巴巴的看着周元,就是不走。周元看着纳闷,不解道:“李云,为何滞留考场?”
“师伯,你就不看看我都得第几?能比李逵好吗?”李云的小心思很单纯,他只要比过李逵就心满意足了。
周元真不知道该说什么,李逵且不说,天分是有的。可是对于李云,周元从来都没有看出这小子有什么读书的天分。至于上一轮靠论让这小子瞎猫撞上了死耗子,得了个第二,已经是破天荒的运气,难不成这小子也想县试考第一不成?
对于小师弟收李云为弟子,周元一直觉得……这很符合苏门的传统。
当然,老师苏轼也不是一直都会看错人,尤其是对文章诗词上,大宋能超越苏轼的人真没有。在这方面,老师看错的可能性很小。这也是为什么苏轼的弟子之中有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等才学顶尖的饱学之士。唯独让人担心的就是一点,苏轼经常会脑子一抽,给自己下药,认定对方是好人的同时,还认定对方是可造之材。这方面,教训比较惨痛。随着年龄的增长,苏轼也不像年轻的时候那么好骗了。但是苏过,毕竟太年轻了一点,嘴上无毛办事不牢。显然,周元笃定苏过是被李云外表憨厚的模样给迷惑了。
相比弟子,周元对师侄到没有像李逵那样严厉,随手拿起卷子,看了起来。还是之前省试的考题,平日里士子大都会做过。可以说,周元的这次县试的策,基本上考的不是沂水学子的临场能力。而是考士子们修改文章的能力。
既然是老题,平日多半会做过。做过之后,自然会修改。
这么做的唯一好处就是,策论的试卷会好看很多。只要不会像论一样,文章多半是不堪入目的胡乱堆砌。
一篇策论而已,没多久他就看完了。
看完是看完了,但对周元来说,心头顿起波澜。为什么连李云的卷子也让他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参与了其中,指导其私下做题。
眉头紧锁的周元目光不善的盯着李云。
这里时候,李云心头七上八下的好不害怕,可是他这时候想要走,却不大容易。
邹选虽不是主考官,但也是阅卷考官,笑着拿走了试卷看了起来,看完之后,对李云大为惊叹:“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李云,两年没见,你可是让人大为惊喜啊!”
“真的吗?”李云原先暗淡的眸子里顿时有了光彩:“邹师,是否学生的文章能得第一?”
邹选愣住了,他开口夸奖李云,并不是因为李云的文章有鹤立鸡群的才气。而是李云虽离开沂水县两年,但是沂水县的街头,还流传着李云的传说。颜夫子都一筹莫展的顽童,竟然能够投入苏门之下,也不知道前沂水县县衙捕头李清走了什么狗屎运。
可他从来不觉得李云有在县试之中脱颖而出的本事。
再说了,李云还有个师兄李逵,相比李云,李逵在沂水县的名头更大。加上沂水县的爆裂属性,只要李逵能够顺利通过解试,省试和殿试很可能会让他过。就是考场作弊,也要把李逵的卷子拔高了不可。
别想什么科举舞弊的事,朝堂的大佬们的节操,要比想象的更低一些。李逵这样的人,武力就不说了,脾气也不好,还读书了,这货要是不控制在朝廷手中,万一要走上歧路,还不得让朝廷头痛死?
至少也会给个官做。
只要有了官身,李逵这厮成为不安定因素的可能就大大降低。而沂州的李氏要是崛起了,沂州地面上也要安静很多。对朝廷来说,这不过是小事一桩。省试给个五百名之外的排名,反正省试取六百人,也每人会在意排名五百多的贡生。
而让李逵高中,对朝廷来说有一个百利而无一害的好处。
至少,王伦这样的叛贼,在沂州就折腾不起来。还有就是,大宋进士造反的就从来没出现过。朝廷肯定有信心把李逵控制在一个能够可控的范围内。接着殿试的时候,给他个排名二百五开外的同进士出身,也不难。反正排名这么低,就算是有了进士身份,十年内也做不了七品以上的官员。可能一辈子都是不入流的小官僚。而朝廷要付出的是什么?
一个月四十贯的薪俸。
如果这点钱能够让沂州这等叛乱重灾区的隐患减小一成,都是大赚特赚。要是李逵能让沂州叛乱的隐患彻底根除,给个二甲也不是不能商量啊!
李逵有希望,是因为李逵的名气在京东东路已经传遍了。能够享受朝廷重视的恩典,但并不包括李云。
至于周元,邹选真没想到,这位的心竟然很高。只不过,看了一会儿试卷之后,他只能叹气的对李云说抱歉了:“暂定第二吧!”
攥着的拳头顿时松了下来,李云懊恼道:“还是让二哥争了头名。”
不久之后,陆续有考生交卷。
且不说良莠不齐吧,本来县里被寄予厚望的谭敏的策论卷子写的一般,仅仅排名第五。主要是被扰乱的心绪,文章词句略显生涩。
翌日,县试排名一出来,谭敏气地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县试三甲中竟然没有他,一时间,他甚至有种坐立不安的惊颤,仿佛周围的人都在嘲讽他,顿时羞愧的掩面而逃。
而这一轮,李逵第一。
综合自然还是李逵第一。
李逵看着榜单,用力的挥了一下,心中暗爽:“三元及第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一,也不枉爷们苦读一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