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医学变革与显微镜
收藏【零一小说wWw.db229.Com】,热门网络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古人们一时惊骇地将眼睛睁地老大。
人的胸膛能被打开而不死,一直跳动得以让人维生的心脏居然能被替换,血肉之下的骨头能被挖出来换一根新的……
之前天幕上为了演示缝合手术,将人腹部用针线缝合起来就已经非常让古人震惊了,这会儿在知道后世的医术能做到这种地步更觉匪夷所思。
尤其古人们很多都将心脏视为灵魂的居所。
换心岂不意味着夺舍?要是真有夺舍这种事,那后世的权贵富豪岂不能夺舍穷人之躯实现永生?
不过想想也不太可能,真有这种事天幕肯定早就透露出来了。
可是再一细想又觉遍体生寒。
内脏要是坏了也可以靠更换来治疗疾病延长寿命的话,那用来更换的内脏从哪里来?
要是后世有能力靠科技制造出内脏倒还好,要是不能,那不还是得从别人的身上取?
明朝,李时珍。
作为医者他不像普通老百姓一样关注那些有的没的浪费心思,他只在乎自己能不能按照天上传授的方法造出青霉素。
中国古代医学受限于感染问题难以解决,无法在外科手术一道有更深入的发展,所以历代医者都只能在中药一途不断摸索尝试。
虽然也为后世的现代医学留下了宝贵财富,可毕竟没有开启微观世界的探索方法,医者先贤们按照经验将能接触到的药物药效都总结了出来,再想发现新东西太难了。
现在天幕告知了青霉素这一关键突破法门,而且提取青霉素所需的物品和技术现下都能做到。
只要成功提取出了能够解决感染的青霉素,孕妇、士兵还有广大百姓常会遇到的外伤、发炎,以及许多疾病都能得到治疗提高存活率不说,更长远的手术一途必然会迎来高速发展。
生老病死中的生与病,从此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为人力所控。
有了更高的粮食产量,有了更好的医药,人口将迎来前所未有的飞速增长,更多的劳动力,就意味着更多的生产力、创新力。
后世想来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迅速发展到让他们这些古人叹为观止的繁荣程度的。
李时珍很快将提取办法一字不落记录下来,怀揣着一朝得道般的兴奋,一刻不停地赶去亲自筹备提取青霉素所需的物件……
【青霉素的发现,或者说人们意识到微生物的研究价值,开启微观世界探索,与显微镜的诞生密不可分。
在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球形透明物体可以将物体图像放大许多倍。
通过对光学折射现象的摸索发明了凸透镜和凹透镜,即两种具有放大与缩小功能的透镜。
后来镜片打磨抛光的技术提高,由多个镜片组成的复式显微镜便诞生了。
人们得以借助显微镜观察到极小的寄生虫和微生物。
但是显微镜对镜片打磨技术的要求非常高,多组镜片组合下,即便是非常细微的镜片瑕疵,都会使显微镜的画面非常模糊。
不过虽然高光滑度的镜片打磨技术不容易突破,但烧制光滑的玻璃珠却非常简单。
根据光学原理,曲率半径越小的玻璃珠,对光线的折射能力越强,放大倍率也就越高。
简易显微镜就是利用非常小的玻璃珠制作的,放大倍率甚至能达到两百倍以上。
不过这样的玻璃珠直径也必须非常小。
比如公元1665年,荷兰人列文虎克发明的玻璃珠显微镜,玻璃珠直径大概只有二至三毫米左右。
过小的观察范围,也让这种玻璃珠特有的光学功能适用领域很有限。
在使用这种显微镜时,也需要将瞳孔怼地非常近才能看到放大影像。
而制作这种简易显微镜也很简单。
将一片细小的玻璃用镊子夹住放在酒精灯上烧制。
烧到玻璃片发红融化时,松开镊子让玻璃在一个镊子尖尖上融化成一颗细小的玻璃珠。
待稍稍冷却后,轻轻一敲玻璃珠就从镊子尖上掉落下来了。
在受热均匀和表面张力影响下,不需要打磨,玻璃珠表面就能非常光滑。
就像后世的小孩子玩的弹珠,并没有经过细致的打磨依然足够光滑。
随后用针在纸板上扎一个眼,将玻璃珠放进去固定住,放大镜最重要的镜头便有了。
之后制作载玻片,这里就得用到传统玻璃片了。
因为不需要像放大镜那样打磨成特定形状,所以可以用到火焰加热法。
先行烧制出一个玻璃片的大致形状,打磨到载玻片需要的薄度后,便可进行加热。
当玻璃受热接近熔点时,玻璃表面会渐渐熔化,此时表面张力发挥作用,使玻璃表面收缩变得光滑。
操作时要注意控制火焰温度、加热时间和距离,避免玻璃过度熔化变形。
这样便可以制作出清晰度较高的载玻片。
载玻片顾名思义就是承载观察物体的透明玻璃片。
如果是液体标本,比如血液、水中的寄生虫、液体中的微生物,可将少量液体滴到载玻片上,再用另一片透明玻璃盖在标本上,让观察液体变得更薄,透光度更高。
因为载玻片是透明的,光线可以穿透观察标本使得可以观察地更仔细,更清晰。
要是观察固体标本,如植物叶片、动物皮肤组织等,则也是将标本放置在载玻片的中心,再用盖玻片压住标本,使其平整,便于光线均匀穿透。
为方便观察,可以将镜头用支架固定,再加上一个上下调节支架高度的简单装置,便能调节焦距实现最佳观察效果。
显微镜的诞生为人类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
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医学迎来全新发展。
不过这种简易显微镜的放大倍率还是有些低了。
对一些寄生虫、浮游生物、人类精子、昆虫结构、细菌菌落、较大的真菌菌丝、动植物组织结构的观察倒是够了。
但个体通常只有1到5微米的细菌,就得使用上千倍率的显微镜才能观察清楚。
而比细菌个体还要小非常多的病毒,甚至得用电子显微镜才能清晰地观察到病毒的形态与结构等特征。】
要做到观察病毒这种程度,古人们的基础科学还有非常远的道路要走。
不过也并非一定要事无巨细地将所有科学知识都告知给古人。
只要让古人们从基本生存需求中解脱出来,并确定以发展科学提高生产力为道路一直走下去,古人的科学水平也会自然而然进入高速发展。
毕竟没有参照对象可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后世,从十七世纪科学思想解放开始算起,进入高速发展的时间也不过只有三百多年到四百年。
有天幕加持的古人们,能够跳过众多需要漫长摸索才能解决基本生存问题的科学技术积累,直接走上科学高速发展道路。
再要发展到后世的科学与社会水平,绝对要不了后世那么长的时间。
或许在天幕的持续帮助下,短短数十年后,甚至十余年后,就能看到古人们迎来天翻地覆的生活水平与社会生产力变化。
那时整个地球该是什么样的势力格局可就难说了。
但那样推行王化至整个天下的过程,必然快哉……
古人们一时惊骇地将眼睛睁地老大。
人的胸膛能被打开而不死,一直跳动得以让人维生的心脏居然能被替换,血肉之下的骨头能被挖出来换一根新的……
之前天幕上为了演示缝合手术,将人腹部用针线缝合起来就已经非常让古人震惊了,这会儿在知道后世的医术能做到这种地步更觉匪夷所思。
尤其古人们很多都将心脏视为灵魂的居所。
换心岂不意味着夺舍?要是真有夺舍这种事,那后世的权贵富豪岂不能夺舍穷人之躯实现永生?
不过想想也不太可能,真有这种事天幕肯定早就透露出来了。
可是再一细想又觉遍体生寒。
内脏要是坏了也可以靠更换来治疗疾病延长寿命的话,那用来更换的内脏从哪里来?
要是后世有能力靠科技制造出内脏倒还好,要是不能,那不还是得从别人的身上取?
明朝,李时珍。
作为医者他不像普通老百姓一样关注那些有的没的浪费心思,他只在乎自己能不能按照天上传授的方法造出青霉素。
中国古代医学受限于感染问题难以解决,无法在外科手术一道有更深入的发展,所以历代医者都只能在中药一途不断摸索尝试。
虽然也为后世的现代医学留下了宝贵财富,可毕竟没有开启微观世界的探索方法,医者先贤们按照经验将能接触到的药物药效都总结了出来,再想发现新东西太难了。
现在天幕告知了青霉素这一关键突破法门,而且提取青霉素所需的物品和技术现下都能做到。
只要成功提取出了能够解决感染的青霉素,孕妇、士兵还有广大百姓常会遇到的外伤、发炎,以及许多疾病都能得到治疗提高存活率不说,更长远的手术一途必然会迎来高速发展。
生老病死中的生与病,从此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为人力所控。
有了更高的粮食产量,有了更好的医药,人口将迎来前所未有的飞速增长,更多的劳动力,就意味着更多的生产力、创新力。
后世想来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迅速发展到让他们这些古人叹为观止的繁荣程度的。
李时珍很快将提取办法一字不落记录下来,怀揣着一朝得道般的兴奋,一刻不停地赶去亲自筹备提取青霉素所需的物件……
【青霉素的发现,或者说人们意识到微生物的研究价值,开启微观世界探索,与显微镜的诞生密不可分。
在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球形透明物体可以将物体图像放大许多倍。
通过对光学折射现象的摸索发明了凸透镜和凹透镜,即两种具有放大与缩小功能的透镜。
后来镜片打磨抛光的技术提高,由多个镜片组成的复式显微镜便诞生了。
人们得以借助显微镜观察到极小的寄生虫和微生物。
但是显微镜对镜片打磨技术的要求非常高,多组镜片组合下,即便是非常细微的镜片瑕疵,都会使显微镜的画面非常模糊。
不过虽然高光滑度的镜片打磨技术不容易突破,但烧制光滑的玻璃珠却非常简单。
根据光学原理,曲率半径越小的玻璃珠,对光线的折射能力越强,放大倍率也就越高。
简易显微镜就是利用非常小的玻璃珠制作的,放大倍率甚至能达到两百倍以上。
不过这样的玻璃珠直径也必须非常小。
比如公元1665年,荷兰人列文虎克发明的玻璃珠显微镜,玻璃珠直径大概只有二至三毫米左右。
过小的观察范围,也让这种玻璃珠特有的光学功能适用领域很有限。
在使用这种显微镜时,也需要将瞳孔怼地非常近才能看到放大影像。
而制作这种简易显微镜也很简单。
将一片细小的玻璃用镊子夹住放在酒精灯上烧制。
烧到玻璃片发红融化时,松开镊子让玻璃在一个镊子尖尖上融化成一颗细小的玻璃珠。
待稍稍冷却后,轻轻一敲玻璃珠就从镊子尖上掉落下来了。
在受热均匀和表面张力影响下,不需要打磨,玻璃珠表面就能非常光滑。
就像后世的小孩子玩的弹珠,并没有经过细致的打磨依然足够光滑。
随后用针在纸板上扎一个眼,将玻璃珠放进去固定住,放大镜最重要的镜头便有了。
之后制作载玻片,这里就得用到传统玻璃片了。
因为不需要像放大镜那样打磨成特定形状,所以可以用到火焰加热法。
先行烧制出一个玻璃片的大致形状,打磨到载玻片需要的薄度后,便可进行加热。
当玻璃受热接近熔点时,玻璃表面会渐渐熔化,此时表面张力发挥作用,使玻璃表面收缩变得光滑。
操作时要注意控制火焰温度、加热时间和距离,避免玻璃过度熔化变形。
这样便可以制作出清晰度较高的载玻片。
载玻片顾名思义就是承载观察物体的透明玻璃片。
如果是液体标本,比如血液、水中的寄生虫、液体中的微生物,可将少量液体滴到载玻片上,再用另一片透明玻璃盖在标本上,让观察液体变得更薄,透光度更高。
因为载玻片是透明的,光线可以穿透观察标本使得可以观察地更仔细,更清晰。
要是观察固体标本,如植物叶片、动物皮肤组织等,则也是将标本放置在载玻片的中心,再用盖玻片压住标本,使其平整,便于光线均匀穿透。
为方便观察,可以将镜头用支架固定,再加上一个上下调节支架高度的简单装置,便能调节焦距实现最佳观察效果。
显微镜的诞生为人类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
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医学迎来全新发展。
不过这种简易显微镜的放大倍率还是有些低了。
对一些寄生虫、浮游生物、人类精子、昆虫结构、细菌菌落、较大的真菌菌丝、动植物组织结构的观察倒是够了。
但个体通常只有1到5微米的细菌,就得使用上千倍率的显微镜才能观察清楚。
而比细菌个体还要小非常多的病毒,甚至得用电子显微镜才能清晰地观察到病毒的形态与结构等特征。】
要做到观察病毒这种程度,古人们的基础科学还有非常远的道路要走。
不过也并非一定要事无巨细地将所有科学知识都告知给古人。
只要让古人们从基本生存需求中解脱出来,并确定以发展科学提高生产力为道路一直走下去,古人的科学水平也会自然而然进入高速发展。
毕竟没有参照对象可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后世,从十七世纪科学思想解放开始算起,进入高速发展的时间也不过只有三百多年到四百年。
有天幕加持的古人们,能够跳过众多需要漫长摸索才能解决基本生存问题的科学技术积累,直接走上科学高速发展道路。
再要发展到后世的科学与社会水平,绝对要不了后世那么长的时间。
或许在天幕的持续帮助下,短短数十年后,甚至十余年后,就能看到古人们迎来天翻地覆的生活水平与社会生产力变化。
那时整个地球该是什么样的势力格局可就难说了。
但那样推行王化至整个天下的过程,必然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