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零一小说wWw.db229.Com】,热门网络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蒙远问道:“师傅,您之前说培养道心要忘掉仁义,忘掉礼乐,忘掉一切学来的知识,弟子对此感到很不解。仁义和礼乐是儒家极力推崇的思想主张,同时也是做人的高尚品德,怎么能够忘记呢?人若是不讲仁义,不讲礼,那又如何能够悟道成道?我们想要悟道成道,不是先学会如何做人吗?”
南郭子綦问道:“我且问你们,仁义和礼乐是人固有的本性吗?仁义和礼乐有没有使天下走向太平?有没有使人的生活变得更好?”
面对南郭子綦的提问,众人霎时都答不上来。
南郭子綦接着道:“老子说过: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由此可知,仁义是大道荒废后的产物。若是大道没有荒废,人根本不需要谈论仁义,自然就会仁义,根本不需要谈论礼节,自然就会守礼。”
蒙远感到难以理解,“为什么大道没有荒废,人自然就会仁义和守礼?弟子还是很难明白。”
南郭子綦回答道:“道是万物的本性,是人获享平安自由的根本之所在。我们若是连自己的本性都给遗忘了,还可能活得心安吗?还可能活得自由吗?”
“人一旦忘失了自己的本性,就会不断地滋生欲望和恐惧。而欲望和恐惧一旦变多,就会为了自身利益做出伤害他人的事情。于是,就有了不仁不义,不愿意遵守礼节的人出现。”
“当不仁不义,不愿意遵守礼节的人变多,天下便开始走向动荡。于是,为了使天下恢复原有的秩序,便有了倡导仁义和礼乐的人出现。”
“然而,那些倡导仁义和礼乐的人非但没有使天下恢复原有的秩序,反而使天下出现了更多虚伪狡诈之人。”
“很多人表面谈仁义,背后却做出很多不仁不义的事情。”
“很多人表面看上去守礼,背后却做出很多伤风败俗的事情。”
“所以,仁义和礼乐根本无法给天下带来真正的和平,也无法使人的生活变得更好。”
“天下真正需要的是道和德,若是没有道和德,仅仅只是倡导仁义和礼乐,那么天下真正和平的那一天就永远都不会到来。倡导仁义和礼乐就如隔鞋挠痒,根本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个人之所以会变得不仁不义,不愿意守礼,在于他内心有过多的欲望和恐惧。而一个人之所以会有那么多的欲望和恐惧,在于他忘失了自己的真实本性。”
“所以,问题的根源在于人忘失了自己的真实本性。人若是能够做到与道认同,并安住于道中不再出来,那便只会感到平安、自由、喜悦,是不会有任何欲望和恐惧的。”
“当一个人时时刻刻都能够感受到道的平安、自由、喜悦时,就会变得非常温柔善良,根本就不会有害人之心,他只想帮助人,只想把自己感受到的一切分享给他人。”
田灵悦问:“道既然这么完美,为什么世间那么少人发现道的奥妙,那么少人得道?”
南郭子綦回答道:“因为世人的心无法安住于道中。道虽然很简单,可是人的妄心却不简单。人若是无法无视妄心的干扰,做到一心一意地专注于道,是不可能感受到道的完美的。自老子于函谷关着下《老子》一书后,大道便已经在世间传开了。然世人虽闻老子所悟之道,却无法按老子所悟之道去做。”
“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老子的这句话便是修道的要旨之所在。我们只有让自己的心虚极静笃,才有可能感受到道。”
“若是我们总是着眼于外物,无法持之以恒地做到虚极静笃,又焉能见得大道?又焉能了悟大道?又焉能感受到道的完美?”
“我之前也说过了,道虽然很简单,可是人的妄心却不简单。我们的妄心可不会那么轻易让我们安住于道中,它一定会想方设法让我们离开道去追逐外物。”
“而我们一旦去追逐外物,就只会离道越来越远。”
“很少人能够完全无视妄心的干扰,做到一心一意地专注于道。人总是把得失看得很重,稍微有所失去就像要了自己的命一般。”
“我们要清楚地知道一点:道本无生无死,无善无恶,无得无失。若是我们还把生死看得很重要,还去区分事物的善恶美丑,好坏对错,还抱有得失心,那是不可能感受到道的完美的。”
“修道就是要将万缘都给放下,将心中的一切执着都给扫空,如此,自己的心方能融入道中,与道合一。”
“世人无法悟道成道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放不下,心不空,不愿意与道认同,仅此而已,没了。”
“修道没有任何捷径可走,若是自己的心放不下,空不掉,不愿意与道认同,是万万不可能悟道成道的。”
“那真是太难了!”蒙远禁不住感慨道:“人生在世,有亲人,有朋友,有种种牵挂,岂能说放就放,说空就空?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岂能做得到无情?”
南郭子綦摆了摆手,道:“不不不,放下不是无情,放不下才是真正的无情。人在没有了悟大道之前,其实都是在自我束缚。人心若是无大道,是不可能活得心安的,人心若是不安,就不会感到自由,人心若是不自由,就不会感到快乐。因此,我们只有回归大道,我们才会感到平安、自由、喜乐,也唯有如此,才算是在善待自己。既然是善待自己,又岂能称之为无情?若是我们不愿意回归大道,我们只会活得越来越痛苦。哪怕我们挣了一辈子也花不完的钱财,也无法获得真正的平安、自由、喜乐。钱财终究买不来永恒,也无法使自己超脱生死,获得永生。唯有道才能使我们获享平安、自由、喜乐,也唯有道才能使我们超脱生死,获得永生。”
蒙远问道:“师傅,您之前说培养道心要忘掉仁义,忘掉礼乐,忘掉一切学来的知识,弟子对此感到很不解。仁义和礼乐是儒家极力推崇的思想主张,同时也是做人的高尚品德,怎么能够忘记呢?人若是不讲仁义,不讲礼,那又如何能够悟道成道?我们想要悟道成道,不是先学会如何做人吗?”
南郭子綦问道:“我且问你们,仁义和礼乐是人固有的本性吗?仁义和礼乐有没有使天下走向太平?有没有使人的生活变得更好?”
面对南郭子綦的提问,众人霎时都答不上来。
南郭子綦接着道:“老子说过: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由此可知,仁义是大道荒废后的产物。若是大道没有荒废,人根本不需要谈论仁义,自然就会仁义,根本不需要谈论礼节,自然就会守礼。”
蒙远感到难以理解,“为什么大道没有荒废,人自然就会仁义和守礼?弟子还是很难明白。”
南郭子綦回答道:“道是万物的本性,是人获享平安自由的根本之所在。我们若是连自己的本性都给遗忘了,还可能活得心安吗?还可能活得自由吗?”
“人一旦忘失了自己的本性,就会不断地滋生欲望和恐惧。而欲望和恐惧一旦变多,就会为了自身利益做出伤害他人的事情。于是,就有了不仁不义,不愿意遵守礼节的人出现。”
“当不仁不义,不愿意遵守礼节的人变多,天下便开始走向动荡。于是,为了使天下恢复原有的秩序,便有了倡导仁义和礼乐的人出现。”
“然而,那些倡导仁义和礼乐的人非但没有使天下恢复原有的秩序,反而使天下出现了更多虚伪狡诈之人。”
“很多人表面谈仁义,背后却做出很多不仁不义的事情。”
“很多人表面看上去守礼,背后却做出很多伤风败俗的事情。”
“所以,仁义和礼乐根本无法给天下带来真正的和平,也无法使人的生活变得更好。”
“天下真正需要的是道和德,若是没有道和德,仅仅只是倡导仁义和礼乐,那么天下真正和平的那一天就永远都不会到来。倡导仁义和礼乐就如隔鞋挠痒,根本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个人之所以会变得不仁不义,不愿意守礼,在于他内心有过多的欲望和恐惧。而一个人之所以会有那么多的欲望和恐惧,在于他忘失了自己的真实本性。”
“所以,问题的根源在于人忘失了自己的真实本性。人若是能够做到与道认同,并安住于道中不再出来,那便只会感到平安、自由、喜悦,是不会有任何欲望和恐惧的。”
“当一个人时时刻刻都能够感受到道的平安、自由、喜悦时,就会变得非常温柔善良,根本就不会有害人之心,他只想帮助人,只想把自己感受到的一切分享给他人。”
田灵悦问:“道既然这么完美,为什么世间那么少人发现道的奥妙,那么少人得道?”
南郭子綦回答道:“因为世人的心无法安住于道中。道虽然很简单,可是人的妄心却不简单。人若是无法无视妄心的干扰,做到一心一意地专注于道,是不可能感受到道的完美的。自老子于函谷关着下《老子》一书后,大道便已经在世间传开了。然世人虽闻老子所悟之道,却无法按老子所悟之道去做。”
“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老子的这句话便是修道的要旨之所在。我们只有让自己的心虚极静笃,才有可能感受到道。”
“若是我们总是着眼于外物,无法持之以恒地做到虚极静笃,又焉能见得大道?又焉能了悟大道?又焉能感受到道的完美?”
“我之前也说过了,道虽然很简单,可是人的妄心却不简单。我们的妄心可不会那么轻易让我们安住于道中,它一定会想方设法让我们离开道去追逐外物。”
“而我们一旦去追逐外物,就只会离道越来越远。”
“很少人能够完全无视妄心的干扰,做到一心一意地专注于道。人总是把得失看得很重,稍微有所失去就像要了自己的命一般。”
“我们要清楚地知道一点:道本无生无死,无善无恶,无得无失。若是我们还把生死看得很重要,还去区分事物的善恶美丑,好坏对错,还抱有得失心,那是不可能感受到道的完美的。”
“修道就是要将万缘都给放下,将心中的一切执着都给扫空,如此,自己的心方能融入道中,与道合一。”
“世人无法悟道成道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放不下,心不空,不愿意与道认同,仅此而已,没了。”
“修道没有任何捷径可走,若是自己的心放不下,空不掉,不愿意与道认同,是万万不可能悟道成道的。”
“那真是太难了!”蒙远禁不住感慨道:“人生在世,有亲人,有朋友,有种种牵挂,岂能说放就放,说空就空?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岂能做得到无情?”
南郭子綦摆了摆手,道:“不不不,放下不是无情,放不下才是真正的无情。人在没有了悟大道之前,其实都是在自我束缚。人心若是无大道,是不可能活得心安的,人心若是不安,就不会感到自由,人心若是不自由,就不会感到快乐。因此,我们只有回归大道,我们才会感到平安、自由、喜乐,也唯有如此,才算是在善待自己。既然是善待自己,又岂能称之为无情?若是我们不愿意回归大道,我们只会活得越来越痛苦。哪怕我们挣了一辈子也花不完的钱财,也无法获得真正的平安、自由、喜乐。钱财终究买不来永恒,也无法使自己超脱生死,获得永生。唯有道才能使我们获享平安、自由、喜乐,也唯有道才能使我们超脱生死,获得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