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零一小说wWw.db229.Com】,热门网络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厅中诸人此刻,方明白袁绍的心意,原来主公是早有让四位公子掌管四州的意思,大公子袁谭掌幽州,二公子掌袁熙掌青州,三公子袁尚掌冀州,表公子高干掌并州,稍有些才智之士此刻都看出了袁绍的安排。
许攸挑衅的看了看了沮授一眼,貌似就是说:看吧,还是我最了解主公的心思。
袁谭此时也来到议事厅,向袁绍和众文官行礼后便恭敬地立在厅中。
袁绍伸手将袁谭招至厅中央。问道,“显思啊,我与诸位先生商议后,决定以你为幽州刺史,你可敢领命?”...........
“孩儿定不负父亲与诸位先生的期望,为父亲为陛下为大汉治理好幽州。”饶是袁谭近年来,已经很沉稳,此时言辞间也掩饰不住激动,毕竟谋划了这么久。
这就是自己,这次随军出征的目的啊。自己先前虽有所预感,但此时话入于耳中,兴奋之情焉能掩饰住得住。
“好好好,不愧是我袁绍的儿子。幽州形式复杂,除却你本部五千人马外,孤再拔给你两万精兵,良马三千匹。当可保幽州无虞。另外臧洪和朱灵将军协助谭儿你驻守幽州。”自己一直以为袁谭难成大事,所以诸子之中对他最为冷淡。而他母亲对他也很不待见。
特别是老三袁尚出生后,对他的关注就更少了。而自己却从未见他抱怨过什么。一时间,袁绍心里百转千回,甚至有些惭愧。
看着袁谭的目光中,不觉多了几分慈爱,少了分严厉。心态转变间,连称呼都换了。
所以他不顾沮授地劝阻,当场任命袁谭为幽州刺史。其实袁谭所领的只有幽州的涿、广阳、渔阳三郡,和上谷、代郡的一部。右北平、辽东、辽西是蹋顿的势力范围。上谷中北部是阎柔势力范围。
袁绍为了安定北面边地,对蹋顿、阎柔两人也是大加拉拢,不仅赐予官爵,还答应跟蹋顿联姻,当然不是袁绍自己的女儿。
北面的大敌终于除去,袁绍心中自信也膨胀起来,于是接着说道,“接下来我军是否该出兵并州,一举剿灭了黑山贼?”
“主公,接连大战兵卒疲惫,库中粮秣兵甲也消耗殆尽。幽州留下这么个烂摊子需要治理。此时该休养生息,静待并州生变时,再发兵以雷霆之势,一举平定才是。”沮授说道。
“二公子啊,你素来多智,想必你已有了安定幽州的良策,可否说出来大家听听。”淳于琼故意询问袁熙。
袁熙知道淳于琼这是给他造势,于是出列说道,“显奕想建议父亲,沿袭前太尉刘虞方略,开上谷胡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务存宽政,劝督农桑,不出数年,幽州必定大治。”
厅中诸人闻言皆点头嘉许。此策虽中规中矩,却也不失为一安边良策。
沮授对袁熙神色复杂,但也不得不对他的评价又上了一级。于是附和说道,“那不知公子将以何策,对待塞外胡人呢?可有良策?”
“良策谈不上,唯有八字而已:随机应变,顺昌逆亡。“
“顺昌逆亡,看来公子以得其中甘味矣。”沮授虽然不赞同,袁绍派遣子弟出掌州郡,但他性情忠义,主君一旦决定了计划。进谏是一回事,完善主公的计划又是另一回事,这是他的原则。
虽然不赞同袁谭袁熙兄弟出掌州郡,但是袁熙今天的表现,却让人不得不信服。
众人隐隐间也有些担心,袁家日后,恐有几子夺嫡之祸啊。
袁绍颇为赞许的看了看袁熙。袁熙今天的表现让袁绍很满意很满意,就算是自己最喜欢的三子也没让自己这么满意过。
“传令,大军休整三日后回师冀州!”
“诺”诸人轰然应诺。
“孔璋,即刻拟奏章向天子报捷。并为两位公子请封。”
“诺”陈琳,字孔璋,徐州广陵人。现为袁绍帐下主记,甚是被器重。
一会儿,主簿高柔从外面来到袁绍身旁,禀报道,“主公,刚刚收到豫州那边的消息。四月来,曹孟德与袁公路大战于汝南。历经三次大战,袁公路大败,现已退回寿chun。”
众人沉默不语,袁绍袁术两兄弟不和是天下皆知地事,袁术得势时大有倾力攻灭袁绍的想法。但毕竟是两兄弟,袁家地人屡次被曹cāo大败,他们不好大肆庆贺。
听到袁术大败的消息,袁绍心思也复杂。他恨透一直欺压在头上的袁术。一方面他乐于见袁术失利。但另一方面他心中隐隐地,担心崛起势头强劲的老友曹cāo。
在下面的袁熙跟郭嘉交换一个眼神,均感到了焦虑。汝南跟南阳市此时大汉最大、最繁华的两个大郡。不仅人口众多,其物产丰富手工业发达。曹cāo取得汝南,等于说是取得了半个徐州不为过。袁熙几乎能猜出曹cāo下一步地动向----徐州跟关中。
袁熙一阵头痛,他在青州、徐州的所作所为,在自己取得根基的同时,也使曹cāo地崛起提前了。没有了徐州屠城,也没有了陈宫引吕布的叛变,曹cāo不仅牢牢控制住兖州。还将豫州也吞并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如果曹cāo再趁着,袁家忙于河北战事时,取得关中之地,来个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袁家跟曹家大战时。胜败的变数将更大。
就会演变成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太祖朱温,军事和政治上,双重包围李克用之局面。
袁熙依稀记得这两年内,是有一次大旱灾的,到时候恐怕要罢兵一两年。如果现在不出兵抢夺汉帝,那么可能再也没有机会。
“父亲,我有一事要说。”袁熙禀报道。
“显奕,你且说来就是。”
袁熙整了整思路,说道:“今皇帝流离失所,宗庙惨遭损毁。州郡牧守以兴义兵为名,行兼并之实,没有一人起来保卫天子。抚宁百姓。父亲应该出兵长安恭迎圣驾。然后在邺城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兵马以讨不臣。那时,海内都将归附,大业旦夕将成!”
袁熙记得历史上沮授,曾经劝过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可惜被否决了。
袁绍脸sè变了变,底下众人也心思各异。这关乎到朝廷和皇帝,已不是小事。因为刘协是董卓所拥立,袁绍对此事一直都耿耿于怀。
加上手掌大权后,袁绍野心膨胀开来。他要将原本就四世三公无限荣耀的袁家发扬光大。那么做个拥立之臣显然是不够的。虽然嘴上不说,但袁绍心中那份野望已经生长开来。
沮授也吃了一惊,他惊异于袁熙地见识,此事对将来的发展极为关键,于是沮授也出列附议道:“二公子所言甚是,恭迎皇帝陛下不仅符合道义,还是主公平天下乱的先机。如我等不先下手,定会有人抢先在前。取胜在于不失时机,成功在于敏捷神速。望主公三思。”
“主公。公与先生和二公子所言甚是。前者董卓控关中、挟天子,天下几乎无人能敌。我不取则他人必取之。”许攸难得地劝道。
“公与,二公子所言差矣。”郭图显然摸透了袁绍地心思。“先不说皇子协,取代少帝陛下,是否合乎礼法。汉室衰微久已,今个要重新振兴谈何容易!况且天下豪杰各据州郡,士众动以万计,此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则凡事都得上表请示。尊令就失去权力,不尊令就有抗拒诏命地罪名,此实乃大大的下策。”
袁绍显然倾向于郭图所说,他挥手制止了袁熙、许攸等人,出声说道,“此事待回邺城后,再召集众人商议。”
袁熙心中着急,但又无可奈何。上面有个袁绍在压着,他不可能私自出兵,去抢献帝那个烫手地山芋,于是只能作罢。
烽火连城,战鼓连天。一代枭雄公孙瓒被焚而死。曾今叱咤河北,令塞外胡人闻风丧胆的“白马将军”落得个身死家亡,戚戚惨惨的下场。公孙瓒败亡后,冀州军持其首级和印绶,迅速招降了其余部。
此后,幽州各郡尽皆奉表归顺,辽东公孙度也遣使约好。此时,车骑将军袁绍的地盘与当年中兴汉室的光武皇帝相类,南据冀州腹心富饶之地,北有幽州屏障鲜卑、乌丸诸部,东西有青州和并州为左右两翼,雄视天下,实力冠绝当世。
天下,似乎又看到了统一的希望,于是袁家也成了天下士大夫阶层中,所谓的天命所归,和他们的带领者。
“拥四州之地,和百万之众”,袁本初霸业初成,也给后来太宗宣武帝袁熙,一统寰宇,奠定了基础,没有袁绍的贡献,我不见得袁熙能如此快速统一天下。
长安。未央宫
“国子监博士祭酒,杨修麒麟阁侍讲。”宦官尖利刺耳的叫声。在未央宫中,回荡……
麒麟阁,汉宣帝时,狩猎获麒麟,以为祥瑞之兆,建阁纪念。而让麒麟阁名传后世的,是麒麟阁功臣像。汉宣帝命人,给以霍光为首的十一位功臣画像,悬挂于此。
从此,麒麟阁成为功成名就的代名词。而“功成画麟阁”“谁家麟阁上”等诗句,成为人臣的最高荣耀。
杨修,官拜国子监博士祭酒,其主要职责之一,便是为小皇帝伴读并讲解经集。以前洛阳时,袁熙也做过此职,是伴读也是近臣。
“朕近日读《尚书》之《五子之歌》,其间多有不解之处,请徳祖替朕解析。”
“臣。遵旨。”
“朕先试着说说自己的理解。”刘协偷偷瞄了一眼在殿门口侍立的宦官,这些李榷郭汜的走狗,片刻不离。
杨修会意,微微点头。刘协朗声而诵:“猷大诰尔多邦越尔御事。弗吊天降割于我家,不少延……”
刘协一开口,杨修就是一楞!这并非《五子之歌》,而是《尚书》中的《大诰》篇!
《五子之歌》是大禹王的五个儿子,追悼大禹,对自己以往过错表达悔意的文章。而《大诰》。是周公旦所作的战前动员!两篇文章,南辕北辙,而皇帝刘协,绝不可能记混!
《尚书》共有一百余篇,是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其中有些篇目,其渊源甚至要追随至远古的三皇五帝时期。如此古籍,其中文字自然极为晦涩难懂。即便是读书识字之人,也有大半人不能理解其中意义。
以侍奉为名监视的宦官,本就不识字,《尚书》在他们听来,就是天书。不要说整篇,便是一句话、一个字都听不懂!只听了几句,宦官便似被催眠了一般,上下眼皮打起架来……杨修何等学问和机敏,当然懂!
《尚书》大诰篇,说理透彻,表达了周公旦一腔赤诚。《大诰》作为古文献经典,似杨修这种机敏志士,均可倒背如流。
杨修早就给刘协讲过“大诰”篇,今日,皇帝刘协为了骗过监视的宦官,假说要学习《五子之歌》,诵读的却是《大诰》,必有深意!
杨修不动声色,听刘协继续诵读。刘协继续诵读:“洪惟我幼……嗣无疆大历服。弗造哲,迪民康,矧曰其有能格知天命!”
咦!杨修双眸一闪!心念急转!皇帝刘协背错了!本该是,“洪惟我幼冲人”,陛下竟然漏掉两个字!
刘协背诵大诰篇,虽算不上倒背如流,却也是滚瓜烂熟,绝不可能背错,他是有意为之!这一篇目,本意是说,周公旦遍告诸侯和众臣卿,上天给我们国家降下灾祸,灾祸还在蔓延。现在我(周公旦)代替年幼的侄子(成王)执掌我们永恒的权柄,但我却没有遇到明智的人,可以引领百姓,过上福泰安康的幸福生活,更不用说(遇到)了解天命的人了。
皇帝刘协故意漏掉两个字,基本意思并没有改变,只是其中一句的含义,稍稍发生了变化。意思变成“我这个年幼的人做了皇帝”,却没遇到明智的人来辅佐……
皇帝,在求救!皇帝希望有人能救他于水火,救他从这偌大的未央宫、长安城里脱身。
不止一次,刘协向杨修流露过这样的想法,杨修因此将皇帝的暗示转达给父亲杨彪,由杨彪暗中联络忠心正直的臣属。
以前,刘协更多的是抱怨,抱怨待在这个大大囚牢。而今天,皇帝刘协直接表达了要挣脱牢笼的愿望!这正合杨修的心意。有心将父亲等人的谋划告知皇帝,无奈那打着瞌睡的宦官,始终不离左右。
杨修只能借助为皇帝解读大诰,用一些晦涩难懂的词,将自己父亲杨彪正在联络忠心之士转达过去,誓要挽救皇帝陛下,挽救大汉朝廷。刘协听罢,激动万分,目光中,满是期盼。
“陛下,今日解读《尚书》就到此为止吧。臣还有一事提醒陛下,《礼记月令》有云,立秋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秋于西郊。”
刘协岂能不懂其中含义!这就是约定的日期啊!刘协泪水充盈双眼,伸手指杨修,又指指墙壁。麒麟阁墙壁上,原来挂的功臣像早已不知所踪。
怕被监视的宦官听到,刘协只能用手势代言,向杨修承诺:徳祖救我,有朝一日,徳祖画像,将高悬麒麟阁!君臣四目相对,无语凝噎。不过他不知道的是,最后杨修没有进他汉家的麒麟阁,到是进了晋朝的凌烟阁,呵呵。
强忍万般的激动,刘协道:“今日听徳祖讲读,茅塞顿开,朕要赏徳祖!”说罢,解下自己的腰带。杨修跪地,双手奉接。
刘协递过腰带,用力按了按杨修的手,一切尽在不言中,好一副君臣和谐的画面。
可惜若干年后,杨修画像不是挂在献帝的麒麟阁而是袁熙的凌霄阁,可见杨修等世家大族子弟,对于大汉朝也不见得多么忠诚吗,只是背叛的筹码不够对吗。
厅中诸人此刻,方明白袁绍的心意,原来主公是早有让四位公子掌管四州的意思,大公子袁谭掌幽州,二公子掌袁熙掌青州,三公子袁尚掌冀州,表公子高干掌并州,稍有些才智之士此刻都看出了袁绍的安排。
许攸挑衅的看了看了沮授一眼,貌似就是说:看吧,还是我最了解主公的心思。
袁谭此时也来到议事厅,向袁绍和众文官行礼后便恭敬地立在厅中。
袁绍伸手将袁谭招至厅中央。问道,“显思啊,我与诸位先生商议后,决定以你为幽州刺史,你可敢领命?”...........
“孩儿定不负父亲与诸位先生的期望,为父亲为陛下为大汉治理好幽州。”饶是袁谭近年来,已经很沉稳,此时言辞间也掩饰不住激动,毕竟谋划了这么久。
这就是自己,这次随军出征的目的啊。自己先前虽有所预感,但此时话入于耳中,兴奋之情焉能掩饰住得住。
“好好好,不愧是我袁绍的儿子。幽州形式复杂,除却你本部五千人马外,孤再拔给你两万精兵,良马三千匹。当可保幽州无虞。另外臧洪和朱灵将军协助谭儿你驻守幽州。”自己一直以为袁谭难成大事,所以诸子之中对他最为冷淡。而他母亲对他也很不待见。
特别是老三袁尚出生后,对他的关注就更少了。而自己却从未见他抱怨过什么。一时间,袁绍心里百转千回,甚至有些惭愧。
看着袁谭的目光中,不觉多了几分慈爱,少了分严厉。心态转变间,连称呼都换了。
所以他不顾沮授地劝阻,当场任命袁谭为幽州刺史。其实袁谭所领的只有幽州的涿、广阳、渔阳三郡,和上谷、代郡的一部。右北平、辽东、辽西是蹋顿的势力范围。上谷中北部是阎柔势力范围。
袁绍为了安定北面边地,对蹋顿、阎柔两人也是大加拉拢,不仅赐予官爵,还答应跟蹋顿联姻,当然不是袁绍自己的女儿。
北面的大敌终于除去,袁绍心中自信也膨胀起来,于是接着说道,“接下来我军是否该出兵并州,一举剿灭了黑山贼?”
“主公,接连大战兵卒疲惫,库中粮秣兵甲也消耗殆尽。幽州留下这么个烂摊子需要治理。此时该休养生息,静待并州生变时,再发兵以雷霆之势,一举平定才是。”沮授说道。
“二公子啊,你素来多智,想必你已有了安定幽州的良策,可否说出来大家听听。”淳于琼故意询问袁熙。
袁熙知道淳于琼这是给他造势,于是出列说道,“显奕想建议父亲,沿袭前太尉刘虞方略,开上谷胡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务存宽政,劝督农桑,不出数年,幽州必定大治。”
厅中诸人闻言皆点头嘉许。此策虽中规中矩,却也不失为一安边良策。
沮授对袁熙神色复杂,但也不得不对他的评价又上了一级。于是附和说道,“那不知公子将以何策,对待塞外胡人呢?可有良策?”
“良策谈不上,唯有八字而已:随机应变,顺昌逆亡。“
“顺昌逆亡,看来公子以得其中甘味矣。”沮授虽然不赞同,袁绍派遣子弟出掌州郡,但他性情忠义,主君一旦决定了计划。进谏是一回事,完善主公的计划又是另一回事,这是他的原则。
虽然不赞同袁谭袁熙兄弟出掌州郡,但是袁熙今天的表现,却让人不得不信服。
众人隐隐间也有些担心,袁家日后,恐有几子夺嫡之祸啊。
袁绍颇为赞许的看了看袁熙。袁熙今天的表现让袁绍很满意很满意,就算是自己最喜欢的三子也没让自己这么满意过。
“传令,大军休整三日后回师冀州!”
“诺”诸人轰然应诺。
“孔璋,即刻拟奏章向天子报捷。并为两位公子请封。”
“诺”陈琳,字孔璋,徐州广陵人。现为袁绍帐下主记,甚是被器重。
一会儿,主簿高柔从外面来到袁绍身旁,禀报道,“主公,刚刚收到豫州那边的消息。四月来,曹孟德与袁公路大战于汝南。历经三次大战,袁公路大败,现已退回寿chun。”
众人沉默不语,袁绍袁术两兄弟不和是天下皆知地事,袁术得势时大有倾力攻灭袁绍的想法。但毕竟是两兄弟,袁家地人屡次被曹cāo大败,他们不好大肆庆贺。
听到袁术大败的消息,袁绍心思也复杂。他恨透一直欺压在头上的袁术。一方面他乐于见袁术失利。但另一方面他心中隐隐地,担心崛起势头强劲的老友曹cāo。
在下面的袁熙跟郭嘉交换一个眼神,均感到了焦虑。汝南跟南阳市此时大汉最大、最繁华的两个大郡。不仅人口众多,其物产丰富手工业发达。曹cāo取得汝南,等于说是取得了半个徐州不为过。袁熙几乎能猜出曹cāo下一步地动向----徐州跟关中。
袁熙一阵头痛,他在青州、徐州的所作所为,在自己取得根基的同时,也使曹cāo地崛起提前了。没有了徐州屠城,也没有了陈宫引吕布的叛变,曹cāo不仅牢牢控制住兖州。还将豫州也吞并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如果曹cāo再趁着,袁家忙于河北战事时,取得关中之地,来个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袁家跟曹家大战时。胜败的变数将更大。
就会演变成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太祖朱温,军事和政治上,双重包围李克用之局面。
袁熙依稀记得这两年内,是有一次大旱灾的,到时候恐怕要罢兵一两年。如果现在不出兵抢夺汉帝,那么可能再也没有机会。
“父亲,我有一事要说。”袁熙禀报道。
“显奕,你且说来就是。”
袁熙整了整思路,说道:“今皇帝流离失所,宗庙惨遭损毁。州郡牧守以兴义兵为名,行兼并之实,没有一人起来保卫天子。抚宁百姓。父亲应该出兵长安恭迎圣驾。然后在邺城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兵马以讨不臣。那时,海内都将归附,大业旦夕将成!”
袁熙记得历史上沮授,曾经劝过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可惜被否决了。
袁绍脸sè变了变,底下众人也心思各异。这关乎到朝廷和皇帝,已不是小事。因为刘协是董卓所拥立,袁绍对此事一直都耿耿于怀。
加上手掌大权后,袁绍野心膨胀开来。他要将原本就四世三公无限荣耀的袁家发扬光大。那么做个拥立之臣显然是不够的。虽然嘴上不说,但袁绍心中那份野望已经生长开来。
沮授也吃了一惊,他惊异于袁熙地见识,此事对将来的发展极为关键,于是沮授也出列附议道:“二公子所言甚是,恭迎皇帝陛下不仅符合道义,还是主公平天下乱的先机。如我等不先下手,定会有人抢先在前。取胜在于不失时机,成功在于敏捷神速。望主公三思。”
“主公。公与先生和二公子所言甚是。前者董卓控关中、挟天子,天下几乎无人能敌。我不取则他人必取之。”许攸难得地劝道。
“公与,二公子所言差矣。”郭图显然摸透了袁绍地心思。“先不说皇子协,取代少帝陛下,是否合乎礼法。汉室衰微久已,今个要重新振兴谈何容易!况且天下豪杰各据州郡,士众动以万计,此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则凡事都得上表请示。尊令就失去权力,不尊令就有抗拒诏命地罪名,此实乃大大的下策。”
袁绍显然倾向于郭图所说,他挥手制止了袁熙、许攸等人,出声说道,“此事待回邺城后,再召集众人商议。”
袁熙心中着急,但又无可奈何。上面有个袁绍在压着,他不可能私自出兵,去抢献帝那个烫手地山芋,于是只能作罢。
烽火连城,战鼓连天。一代枭雄公孙瓒被焚而死。曾今叱咤河北,令塞外胡人闻风丧胆的“白马将军”落得个身死家亡,戚戚惨惨的下场。公孙瓒败亡后,冀州军持其首级和印绶,迅速招降了其余部。
此后,幽州各郡尽皆奉表归顺,辽东公孙度也遣使约好。此时,车骑将军袁绍的地盘与当年中兴汉室的光武皇帝相类,南据冀州腹心富饶之地,北有幽州屏障鲜卑、乌丸诸部,东西有青州和并州为左右两翼,雄视天下,实力冠绝当世。
天下,似乎又看到了统一的希望,于是袁家也成了天下士大夫阶层中,所谓的天命所归,和他们的带领者。
“拥四州之地,和百万之众”,袁本初霸业初成,也给后来太宗宣武帝袁熙,一统寰宇,奠定了基础,没有袁绍的贡献,我不见得袁熙能如此快速统一天下。
长安。未央宫
“国子监博士祭酒,杨修麒麟阁侍讲。”宦官尖利刺耳的叫声。在未央宫中,回荡……
麒麟阁,汉宣帝时,狩猎获麒麟,以为祥瑞之兆,建阁纪念。而让麒麟阁名传后世的,是麒麟阁功臣像。汉宣帝命人,给以霍光为首的十一位功臣画像,悬挂于此。
从此,麒麟阁成为功成名就的代名词。而“功成画麟阁”“谁家麟阁上”等诗句,成为人臣的最高荣耀。
杨修,官拜国子监博士祭酒,其主要职责之一,便是为小皇帝伴读并讲解经集。以前洛阳时,袁熙也做过此职,是伴读也是近臣。
“朕近日读《尚书》之《五子之歌》,其间多有不解之处,请徳祖替朕解析。”
“臣。遵旨。”
“朕先试着说说自己的理解。”刘协偷偷瞄了一眼在殿门口侍立的宦官,这些李榷郭汜的走狗,片刻不离。
杨修会意,微微点头。刘协朗声而诵:“猷大诰尔多邦越尔御事。弗吊天降割于我家,不少延……”
刘协一开口,杨修就是一楞!这并非《五子之歌》,而是《尚书》中的《大诰》篇!
《五子之歌》是大禹王的五个儿子,追悼大禹,对自己以往过错表达悔意的文章。而《大诰》。是周公旦所作的战前动员!两篇文章,南辕北辙,而皇帝刘协,绝不可能记混!
《尚书》共有一百余篇,是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其中有些篇目,其渊源甚至要追随至远古的三皇五帝时期。如此古籍,其中文字自然极为晦涩难懂。即便是读书识字之人,也有大半人不能理解其中意义。
以侍奉为名监视的宦官,本就不识字,《尚书》在他们听来,就是天书。不要说整篇,便是一句话、一个字都听不懂!只听了几句,宦官便似被催眠了一般,上下眼皮打起架来……杨修何等学问和机敏,当然懂!
《尚书》大诰篇,说理透彻,表达了周公旦一腔赤诚。《大诰》作为古文献经典,似杨修这种机敏志士,均可倒背如流。
杨修早就给刘协讲过“大诰”篇,今日,皇帝刘协为了骗过监视的宦官,假说要学习《五子之歌》,诵读的却是《大诰》,必有深意!
杨修不动声色,听刘协继续诵读。刘协继续诵读:“洪惟我幼……嗣无疆大历服。弗造哲,迪民康,矧曰其有能格知天命!”
咦!杨修双眸一闪!心念急转!皇帝刘协背错了!本该是,“洪惟我幼冲人”,陛下竟然漏掉两个字!
刘协背诵大诰篇,虽算不上倒背如流,却也是滚瓜烂熟,绝不可能背错,他是有意为之!这一篇目,本意是说,周公旦遍告诸侯和众臣卿,上天给我们国家降下灾祸,灾祸还在蔓延。现在我(周公旦)代替年幼的侄子(成王)执掌我们永恒的权柄,但我却没有遇到明智的人,可以引领百姓,过上福泰安康的幸福生活,更不用说(遇到)了解天命的人了。
皇帝刘协故意漏掉两个字,基本意思并没有改变,只是其中一句的含义,稍稍发生了变化。意思变成“我这个年幼的人做了皇帝”,却没遇到明智的人来辅佐……
皇帝,在求救!皇帝希望有人能救他于水火,救他从这偌大的未央宫、长安城里脱身。
不止一次,刘协向杨修流露过这样的想法,杨修因此将皇帝的暗示转达给父亲杨彪,由杨彪暗中联络忠心正直的臣属。
以前,刘协更多的是抱怨,抱怨待在这个大大囚牢。而今天,皇帝刘协直接表达了要挣脱牢笼的愿望!这正合杨修的心意。有心将父亲等人的谋划告知皇帝,无奈那打着瞌睡的宦官,始终不离左右。
杨修只能借助为皇帝解读大诰,用一些晦涩难懂的词,将自己父亲杨彪正在联络忠心之士转达过去,誓要挽救皇帝陛下,挽救大汉朝廷。刘协听罢,激动万分,目光中,满是期盼。
“陛下,今日解读《尚书》就到此为止吧。臣还有一事提醒陛下,《礼记月令》有云,立秋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秋于西郊。”
刘协岂能不懂其中含义!这就是约定的日期啊!刘协泪水充盈双眼,伸手指杨修,又指指墙壁。麒麟阁墙壁上,原来挂的功臣像早已不知所踪。
怕被监视的宦官听到,刘协只能用手势代言,向杨修承诺:徳祖救我,有朝一日,徳祖画像,将高悬麒麟阁!君臣四目相对,无语凝噎。不过他不知道的是,最后杨修没有进他汉家的麒麟阁,到是进了晋朝的凌烟阁,呵呵。
强忍万般的激动,刘协道:“今日听徳祖讲读,茅塞顿开,朕要赏徳祖!”说罢,解下自己的腰带。杨修跪地,双手奉接。
刘协递过腰带,用力按了按杨修的手,一切尽在不言中,好一副君臣和谐的画面。
可惜若干年后,杨修画像不是挂在献帝的麒麟阁而是袁熙的凌霄阁,可见杨修等世家大族子弟,对于大汉朝也不见得多么忠诚吗,只是背叛的筹码不够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