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零一小说wWw.db229.Com】,热门网络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在五千多年的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从公元前221年开始,中国就以一个统一的多民族集权帝制国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在以后漫长的两千多年,中国一直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并有着几段辉煌时期,包括汉朝﹑隋唐﹑宋元和明清时期。
中国在公元13世纪达到顶峰,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文化及贸易中心,以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为首的众多发明,对世界的历史与科技发展有重要贡献,并拥有发达的农业及手工业。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华帝国长期的优势形成了巨大的文化优越感:根据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中国是“天朝上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皇帝就是“天下共主”。翻开世界历史,这个观点在16世纪以前,的的确确是一个事实。
拿破仑曾经对英国外交家阿美士德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一旦被惊醒,世界将为之震动。”
拿破仑一生纵横欧洲,数次把多国联军踩在脚下,如此叱咤风云的人物,为什么会对当时的中国,有这样的论断,他的根据又从何而来?
翻开世界近代史,我们会发现,拿破仑所处的时代,曾经拥有优秀远古文明的区域大多四分五裂,各自为政,欧洲如此,非洲也如此;而拥有广袤土地的大国,又大多没有久远的文明,俄罗斯如此,美国亦然;真正能将久远的文明和辽阔的疆域结合在一起的,仍然只有中国。
拿破仑一直试图统一欧洲,因为他深知:只有将文明的力量与辽阔的疆域结合,才能造就伟大的帝国。
纵观世界五千年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的文明能够这样伟大,中国的力量能够这样让人不敢轻视,一直以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形式存在,是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也是西方国家一直忌惮我们的根本性原因,因为我们达到了,他们一直想要达到却达不到的,战略态势。
所以只能标榜民主来试图瓦解我们,毕竟和他们一样,处于分裂状态,他们才会觉得你是一个好孩子,比如说印,度和大毛。
作为一个多民族集权帝制国家,所有的权力集中在皇帝一个人身上。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雄才伟略的皇帝完全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进程。
在中华帝国的历史上曾有400多位帝王,其中13位杰出的帝王以其丰功伟绩而彪炳史册,在中华帝国史上,甚至世界史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一直都以一个大帝国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各民族用各自的历史,共同谱写出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华风云史。
秦汉时期,中华帝国把匈奴赶到西方,引发了欧洲的一系列大动荡;唐朝时期,中华帝国把突厥赶到西北,又引发了中亚和东欧的动荡,以及被明朝驱逐的蒙古,也是将欧洲搅的天翻地覆。
至于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这一系列的朝代更替,以及各个朝代中的叛乱分裂或者起义,都只不过是这个两千多年的帝国的内乱而已。
现在,我们回顾这个伟大的中华帝国史,秦始皇,无疑是这个大帝国的最初缔造者,正是由于他的君临,才奠定了整个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基础。
在中华帝国的历史上,公元前221年是真实意义上的帝国元年。“千古一帝”秦始皇一统天下,废分封,设郡县,同文、同律、同衡、同轨,修驰道,筑长城,大一统的中华帝国有了一颗“统一的心”。
从此,中国人以高度的政治智慧与独特的文化内涵,把“大一统思想”作为整个社会和个人的至高理想,永恒地留在了所有中国人的血液和基因中。
秦始皇也当之无愧是中华帝国的始皇帝。毛爷爷也是这样认为的。
中国封建帝王“皇帝”的称谓,是由秦始皇开始,他叫“秦始皇”,就是希望大秦帝国会有接下来的二世、三世,直至千万世这般永远传承下去。
这一点,虽然秦始皇的子孙没有做到,但从另一个意义上讲,中华帝国后来所有坐拥江山的皇帝,何尝不是秦始皇的继承者? 只不过不同姓而已。
史家有个说法叫“汉承秦制”,意思就是刘邦建立汉朝之后,继承和发展了秦朝的大一统制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刘邦才是秦始皇的第一个继承者。
秦末天下大乱,楚汉争霸的结果是“流氓战胜了英雄”。项羽首先在争夺天下的霸业中胜出,但遗憾的是项羽根本没有,建立一个中央政权的意识,而是把诸侯全部分封到各自的领地。
他的做法实际上是要让中国,再次回到战国时代的大分裂中去,这无疑相当于一种历史的倒退,所以最后他败给刘邦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与其说是刘邦战胜了项羽,不如说是统一战胜了分裂。
楚汉争霸,也开创了帝国的另外一个游戏规则:就是皇帝轮流坐,英雄不问出处。这个规则的结果就是“成王败寇”,完美地解决了帝国内部,改朝换代的“正统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最有能力的人成为开国皇帝,带领帝国一次又一次走向辉煌,不断的新陈代谢。
汉武帝即位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为日后中国两千余年的统一,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儒家思想中的“三纲”和“五常”都有力地,促进了大一统思想在百姓心中扎根。
“英雄风流不尽数,刀马所至皆汉土。”
汉武帝北击匈奴,南平两越,西通西域,奠定了现代中国辽阔疆域的初步基础,他又大力提倡中西交流,数次派人出使西域,促进了民族融合,中华帝国也开始有了广泛的世界影响,汉文化圈开始形成。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东汉末年,中国大一统的格局第一次长时间地分裂。也正是这次分裂,唤醒了中华民族强烈的统一意识。
曹操年轻时,曾得当时名士许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价,而他也的确没有辜负这一番品评,一身功业让后人又叹息又嫉妒。
曹操统一北方之后,权势已经到了人臣之极,但他却没有称帝,究其原因,正是深受维护正统观念的影响。
随后他又立即率领大军南征,尽管最后功败垂成,但是他在北方实行的诸多政策,都为日后晋朝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西晋武帝再次统一中国,最大的功劳当属曹操,这也是曹操被认为是晋祖的原因所在。在维护统一这一点上,曹操不愧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
三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备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人缘的平民皇帝。
刘备是汉朝宗室,又仁慈爱民,所以在东汉之末的乱世中是人心所向。你可以说他虚伪,但是一个人虚伪一生,那也是真英雄,不然你试试看?
他也正是凭借着这两个条件,从一个一无所有的卖草席之人,变成蜀汉的开国君主,他的一生也都在为再次统一天下,兴复汉朝而努力,由于时代所限,他也没有成功,但他建立的蜀汉却在开发西南、促进民族融合方面作出很大贡献。刘备能够三分天下得其一,很大程度是占了“正统”的光,而正统的本质就是统一。
历史进入唐朝,中华帝国在建立九百多年后,唐太宗李世民将这个古老的大帝国推向了辉煌的巅峰。
中国历代皇帝中,唐太宗是极少数上马善打天下、下马能治天下的英主。
他在位期间,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对周边少数民族,他实行开明政策,安抚首领,鼓励民间交流,被草原民族尊称为“天可汗”。
千百年来,李世民开创的“贞观之治”,一直是人们备加推崇的封建社会治世的榜样,他本人也成为后世帝王,竞相效仿的一代明君。
唐朝在他的治理之下,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也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同李世民的出类拔萃相比,武则天可谓丝毫不逊色。她以女儿之身,在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大环境下,可以坐上皇位,让天下所有男人俯首称臣,本身就是一件绝非常人能及之事。
但她的即位,又不仅仅是一个女人的胜利,她开创的“武周革命”局面是中华帝国在唐朝时期的一个重要过渡。
政治上,她上承“贞观之治”,注重富国安民,她的夺权过程虽然残酷,但百姓生活不仅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反而更加富足,这就为后面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华帝国这个大舞台上,宋太祖赵匡胤的杰出之处,更多地集中在制度的完善上。宋朝之前的大一统政权,无论是汉朝还是唐朝,都在后期饱受地方势力作乱的困扰,原因就是地方势力拥有军队,可以很轻易地对中央政府产生威胁。
宋太祖登上皇位之后,第一个动作就是使用怀柔手段削去大将的兵权,使军队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彻底杜绝地方势力叛乱的可能性。同时,宋太祖还是个重视文化的皇帝,宋朝经济的繁荣和文化昌明也为前朝所罕见。
经历了南宋与辽、金、西夏并列的分裂局面之后,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人再次统一了中华帝国,这不仅是中国少数民族第一次统一全国,也使中国的少数民族再一次震惊全世界。
成吉思汗天生就是一个战争之王,他的一生都在战争中度过,中原、漠北、西域、中亚都留下了他征服的足迹。
中华帝国从未像成吉思汗在位时表现出这么强大的侵略性,所以,成吉思汗也成为对世界影响深远的中国皇帝之一。
明朝时期的中国,仍旧是大一统的局面,朱元璋统一帝国之后,撤消丞相一职,又大开杀戒,几乎将开国功臣斩尽杀绝,此外又开设了锦衣卫,监视大臣及百姓言行,封建皇权在他的手中发展到一个新的巅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朱元璋的一系列举措之下,明朝几乎发展成了他的家天下,无论中央还是地方,都再也没有权势能与皇帝抗衡的大臣,这不能归咎于朱元璋个人,应该说是制度的弊端,已经实行了一千五百余年的大一统式封建专制,逐渐走到了尽头。
明朝在重修长城一事上最下工夫,这也说明明朝抵御外族的能力最低,在朱元璋的影响之下,明朝后来的皇帝都只专心内斗,不思进取,明朝的世界影响力也随之下降,中华帝国的疆域也降到一个低谷,这就是前有车后有辙。
清朝由女真族建立,这也是少数民族第二次统一中国,而大清王朝中最雄才大略的皇帝当属康熙帝。康熙是中华帝国最后一个文治武功皆很出色的皇帝。
康熙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使耕地的面积迅速扩大,粮食产量有所提高,经济作物也被广泛种植,最终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础。康熙又平定准噶尔叛乱,将西藏、新疆和台湾牢牢纳入中国版图,又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有效抵抗了沙俄对东北地区的侵略。
康熙时期是中华帝国的又一个顶峰,但是由于故步自封和闭关锁国,中国已经跟不上世界发展的脚步,近两千年的大帝国在最后的回光返照中,逐渐走向没落。
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发展到雍正时期,君主集权达到最高峰。雍正的即位过程可谓将,中国古代的皇子夺权斗争,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即位之后,规定以后的皇帝必须把继承人的名字,写成诏书封存,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皇室继承人纷争的问题。雍正又设军机处,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为皇帝出主意、写文件、理政务,“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雍正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不容忽视,正是由于他的拨乱反正,才使得康熙的一些有效政策得以延续,也使得康熙开创出的盛世局面得以延续。
雍正之子乾隆是“康乾盛世”的收官者。乾隆在位六十年,前期,他政治颇为清明,在康熙、雍正两朝的基础上,将“康乾盛世”局面推向了顶峰。
到了执政后期,乾隆开始穷兵黩武,将清政府积累下来的上百年家底挥霍一空,对外又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进一步耽误了中国与世界的同步发展。
时有英国人形容清朝为“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从这种意义上讲,乾隆也是整个中华帝国的收官者。 ……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直言不讳地说:西方之所以长久以来对中国心存疑虑,就是因为中国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大国。
“统一”是打开中华文明的一把钥匙。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的地方政权,就再也没有办法在政治上与中央相抗衡,无论是后世的哪一个封建君主,争取统一或者维护统一,都是他没法抵挡的诱惑,也是他无法摆脱的宿命。
一国不容二主的观念,在这块土地上是如此深入人心,真正成为中国人的民族基因,也是中华文明历久而弥新,中华民族能够傲立世界的真正原因。
所以我们故事的主角袁熙,也注定走上了和先辈们一样的统一道路,注定血腥暴力辉煌。
而大晋太宗宣武帝,袁熙的征途,始自这样几段对话。
那一年是188年,洛阳,袁府。
袁熙挥手让侍女们离开,回顾许褚道:“仲康,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你知道为什么用鹿来形容江山吗?”
许褚很不好意思,憨憨说道:“公子,我哪儿有你读的书多呀。我想,鹿是一种很温驯的动物,谁的力量大谁就可以得到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许褚这个憨憨的话也没毛病,成王败寇罢了。
袁熙颔首道:“不错,说得挺好嘛。方今皇帝横征暴敛,天下大乱,连年征伐,惹得狼烟四起。而且经过黄巾之乱后,地方军阀势力已经尾大甩不掉,估计数年之后,天下将再次掀起新的征伐。”
淳于琼道:“二公子,谁有本初那样非凡的号召力?要让他们得了天下,那才是笑话呢。”说话的这位淳于琼,是袁绍的至交好友,也是袁绍的私交宠臣。
袁熙对于淳于琼的话不可置否,接着说道:“记得好像是孔子说过:天下唯有德者居之。看看今天的世道,我都替当今皇帝难过,当初世祖光武帝刘秀励精图治,轻徭薄赋,造就了一个繁华世界,没有想到,到了现在的今天,最近几代皇帝就把这个大好江山给糟蹋得不成样子。”
这时,只听到后面有人,突然哈哈大笑道:“错了,错了,是有马者居之。光武帝打下来的江山,不是靠德,还是靠实力的。”马代表着军队,古时候司马就是掌管军队之职。
三人不禁惊愕,原来是许攸,许子远,也是袁绍的心腹幕僚,来人走到三人面前,深深地一揖,满脸的笑容,将他那双小眼挤成了一条线,随即正色说道:“诸位有礼了,想听听我的马论吗?”
淳于琼不耐烦说道:“你这厮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想搞什么名堂?有话快说便是!”
许攸笑容更加灿烂:“我肯定不会背后放箭,因为我只会牵马,不用费心了。我们言归正传,知道为什么得马者得天下吗?”他边说话边从身后掏出一尊雕花银酒壶,仰起脖子喝了一口。
看到淳于琼脸现怒色正欲张嘴,许攸他不及将酒全部咽下,就赶忙说话:“昔日赵武灵王尚胡服骑射,赵国遂成为一时霸主;秦穆公拜马贩孟明、白乙乞为将,遂成就秦朝春秋霸业;汉武帝西征求马,由此拓展了万里疆土。这些明君之所以成功,在于他们懂马和善于用马。有了马就可以驰骋千里,攻城略地,成就英雄功业,和有德者扯不上关系。孔夫子有德,然平素接触不到马,周游列国时不过坐了一辆驴车,只能坐在那里读书写字讲课和空发议论,所以他做官不会长久。”
袁熙看到他在那里牵强附会,嘴角不禁露出了微笑。袁熙随即安排许攸上坐,将两只酒樽里斟满了酒,说道:“世叔,来,先给你压压惊。不过看你的神情,与往日也没有什么不同呢。”
许攸将酒一饮而尽,他向袁熙眨眨眼道:“二公子,当濮阳令又有多少趣味?还来到洛阳好,可以多想想事情,强似在外面吵吵嚷嚷。现在又多了你和酒菜,不是神仙过的日子吗?哈哈。”
笑过后,他话锋忽然一转接着说道,“知道我在想什么吗?我在想袁公。”袁熙的老爹袁绍,也在濮阳做过官,所以许攸有在濮阳从政的履历,就说明这是袁家的人,袁家四世三公,桃李满天下可不是白给的。
袁熙很惊奇,随即问道:“世叔你原来与家父朝夕见面,难道还有什么地方没有想透吗?”
许攸慢慢说道:“我在琢磨袁公走的几步棋。几年前袁公在京师遭十常侍猜忌,他谋策出外,积极避祸;任濮阳留守后,全力翦除盗贼,安民理政,把濮阳营造成自己扎实的根据地。这和皇帝的初衷大相径庭,皇帝原想让十常侍制衡袁家,当时未必安了什么好心,没想到袁公反为其用。然后,袁公开始默默地充实死士,这件事上二公子你也有功。二公子,你上有兄下有弟,袁公独带你来洛阳,肯定看上了你胸有大志和才智无双。袁公素有宽仁待人和任性率真的美名,给别人的印象是他心机不深,然从这些事情看来,能说袁公没有谋略和异志吗?”
确实袁绍其实没有历史上那样草包,其实还是很有一套的,唐高祖李渊不也是如此做过吗。
袁熙听后默默不语,许攸的分析应该是有道理的。当初汉灵帝敕命袁绍为濮阳留守时,父亲袁绍曾经悄悄对袁熙说:“濮阳是我袁家渗透河北的绝佳跳板,现在由我留守,难道不是天意吗?”其喜悦之色跃然脸上。
许攸又喝了一口酒继续说道:“二公子,根据我的观察,你的潜力还在袁公之上呢。别的不说,仅推心置腹让人愿效死力这一点常人就不能和你相比,更别说二公子你才智无双和临机善断的本事了。”
袁熙并未答话,只是默默地看着庭院中落日的余晖,不知道在作何想法。而淳于琼则听了许攸的话,眼珠子乱转。至于许褚嘛,唯公子是从就是了。
而就是,许攸和淳于琼的存在,袁熙的康庄大道更加坦途。
在五千多年的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从公元前221年开始,中国就以一个统一的多民族集权帝制国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在以后漫长的两千多年,中国一直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并有着几段辉煌时期,包括汉朝﹑隋唐﹑宋元和明清时期。
中国在公元13世纪达到顶峰,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文化及贸易中心,以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为首的众多发明,对世界的历史与科技发展有重要贡献,并拥有发达的农业及手工业。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华帝国长期的优势形成了巨大的文化优越感:根据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中国是“天朝上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皇帝就是“天下共主”。翻开世界历史,这个观点在16世纪以前,的的确确是一个事实。
拿破仑曾经对英国外交家阿美士德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一旦被惊醒,世界将为之震动。”
拿破仑一生纵横欧洲,数次把多国联军踩在脚下,如此叱咤风云的人物,为什么会对当时的中国,有这样的论断,他的根据又从何而来?
翻开世界近代史,我们会发现,拿破仑所处的时代,曾经拥有优秀远古文明的区域大多四分五裂,各自为政,欧洲如此,非洲也如此;而拥有广袤土地的大国,又大多没有久远的文明,俄罗斯如此,美国亦然;真正能将久远的文明和辽阔的疆域结合在一起的,仍然只有中国。
拿破仑一直试图统一欧洲,因为他深知:只有将文明的力量与辽阔的疆域结合,才能造就伟大的帝国。
纵观世界五千年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的文明能够这样伟大,中国的力量能够这样让人不敢轻视,一直以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形式存在,是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也是西方国家一直忌惮我们的根本性原因,因为我们达到了,他们一直想要达到却达不到的,战略态势。
所以只能标榜民主来试图瓦解我们,毕竟和他们一样,处于分裂状态,他们才会觉得你是一个好孩子,比如说印,度和大毛。
作为一个多民族集权帝制国家,所有的权力集中在皇帝一个人身上。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雄才伟略的皇帝完全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进程。
在中华帝国的历史上曾有400多位帝王,其中13位杰出的帝王以其丰功伟绩而彪炳史册,在中华帝国史上,甚至世界史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一直都以一个大帝国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各民族用各自的历史,共同谱写出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华风云史。
秦汉时期,中华帝国把匈奴赶到西方,引发了欧洲的一系列大动荡;唐朝时期,中华帝国把突厥赶到西北,又引发了中亚和东欧的动荡,以及被明朝驱逐的蒙古,也是将欧洲搅的天翻地覆。
至于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这一系列的朝代更替,以及各个朝代中的叛乱分裂或者起义,都只不过是这个两千多年的帝国的内乱而已。
现在,我们回顾这个伟大的中华帝国史,秦始皇,无疑是这个大帝国的最初缔造者,正是由于他的君临,才奠定了整个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基础。
在中华帝国的历史上,公元前221年是真实意义上的帝国元年。“千古一帝”秦始皇一统天下,废分封,设郡县,同文、同律、同衡、同轨,修驰道,筑长城,大一统的中华帝国有了一颗“统一的心”。
从此,中国人以高度的政治智慧与独特的文化内涵,把“大一统思想”作为整个社会和个人的至高理想,永恒地留在了所有中国人的血液和基因中。
秦始皇也当之无愧是中华帝国的始皇帝。毛爷爷也是这样认为的。
中国封建帝王“皇帝”的称谓,是由秦始皇开始,他叫“秦始皇”,就是希望大秦帝国会有接下来的二世、三世,直至千万世这般永远传承下去。
这一点,虽然秦始皇的子孙没有做到,但从另一个意义上讲,中华帝国后来所有坐拥江山的皇帝,何尝不是秦始皇的继承者? 只不过不同姓而已。
史家有个说法叫“汉承秦制”,意思就是刘邦建立汉朝之后,继承和发展了秦朝的大一统制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刘邦才是秦始皇的第一个继承者。
秦末天下大乱,楚汉争霸的结果是“流氓战胜了英雄”。项羽首先在争夺天下的霸业中胜出,但遗憾的是项羽根本没有,建立一个中央政权的意识,而是把诸侯全部分封到各自的领地。
他的做法实际上是要让中国,再次回到战国时代的大分裂中去,这无疑相当于一种历史的倒退,所以最后他败给刘邦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与其说是刘邦战胜了项羽,不如说是统一战胜了分裂。
楚汉争霸,也开创了帝国的另外一个游戏规则:就是皇帝轮流坐,英雄不问出处。这个规则的结果就是“成王败寇”,完美地解决了帝国内部,改朝换代的“正统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最有能力的人成为开国皇帝,带领帝国一次又一次走向辉煌,不断的新陈代谢。
汉武帝即位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为日后中国两千余年的统一,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儒家思想中的“三纲”和“五常”都有力地,促进了大一统思想在百姓心中扎根。
“英雄风流不尽数,刀马所至皆汉土。”
汉武帝北击匈奴,南平两越,西通西域,奠定了现代中国辽阔疆域的初步基础,他又大力提倡中西交流,数次派人出使西域,促进了民族融合,中华帝国也开始有了广泛的世界影响,汉文化圈开始形成。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东汉末年,中国大一统的格局第一次长时间地分裂。也正是这次分裂,唤醒了中华民族强烈的统一意识。
曹操年轻时,曾得当时名士许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价,而他也的确没有辜负这一番品评,一身功业让后人又叹息又嫉妒。
曹操统一北方之后,权势已经到了人臣之极,但他却没有称帝,究其原因,正是深受维护正统观念的影响。
随后他又立即率领大军南征,尽管最后功败垂成,但是他在北方实行的诸多政策,都为日后晋朝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西晋武帝再次统一中国,最大的功劳当属曹操,这也是曹操被认为是晋祖的原因所在。在维护统一这一点上,曹操不愧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
三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备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人缘的平民皇帝。
刘备是汉朝宗室,又仁慈爱民,所以在东汉之末的乱世中是人心所向。你可以说他虚伪,但是一个人虚伪一生,那也是真英雄,不然你试试看?
他也正是凭借着这两个条件,从一个一无所有的卖草席之人,变成蜀汉的开国君主,他的一生也都在为再次统一天下,兴复汉朝而努力,由于时代所限,他也没有成功,但他建立的蜀汉却在开发西南、促进民族融合方面作出很大贡献。刘备能够三分天下得其一,很大程度是占了“正统”的光,而正统的本质就是统一。
历史进入唐朝,中华帝国在建立九百多年后,唐太宗李世民将这个古老的大帝国推向了辉煌的巅峰。
中国历代皇帝中,唐太宗是极少数上马善打天下、下马能治天下的英主。
他在位期间,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对周边少数民族,他实行开明政策,安抚首领,鼓励民间交流,被草原民族尊称为“天可汗”。
千百年来,李世民开创的“贞观之治”,一直是人们备加推崇的封建社会治世的榜样,他本人也成为后世帝王,竞相效仿的一代明君。
唐朝在他的治理之下,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也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同李世民的出类拔萃相比,武则天可谓丝毫不逊色。她以女儿之身,在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大环境下,可以坐上皇位,让天下所有男人俯首称臣,本身就是一件绝非常人能及之事。
但她的即位,又不仅仅是一个女人的胜利,她开创的“武周革命”局面是中华帝国在唐朝时期的一个重要过渡。
政治上,她上承“贞观之治”,注重富国安民,她的夺权过程虽然残酷,但百姓生活不仅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反而更加富足,这就为后面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华帝国这个大舞台上,宋太祖赵匡胤的杰出之处,更多地集中在制度的完善上。宋朝之前的大一统政权,无论是汉朝还是唐朝,都在后期饱受地方势力作乱的困扰,原因就是地方势力拥有军队,可以很轻易地对中央政府产生威胁。
宋太祖登上皇位之后,第一个动作就是使用怀柔手段削去大将的兵权,使军队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彻底杜绝地方势力叛乱的可能性。同时,宋太祖还是个重视文化的皇帝,宋朝经济的繁荣和文化昌明也为前朝所罕见。
经历了南宋与辽、金、西夏并列的分裂局面之后,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人再次统一了中华帝国,这不仅是中国少数民族第一次统一全国,也使中国的少数民族再一次震惊全世界。
成吉思汗天生就是一个战争之王,他的一生都在战争中度过,中原、漠北、西域、中亚都留下了他征服的足迹。
中华帝国从未像成吉思汗在位时表现出这么强大的侵略性,所以,成吉思汗也成为对世界影响深远的中国皇帝之一。
明朝时期的中国,仍旧是大一统的局面,朱元璋统一帝国之后,撤消丞相一职,又大开杀戒,几乎将开国功臣斩尽杀绝,此外又开设了锦衣卫,监视大臣及百姓言行,封建皇权在他的手中发展到一个新的巅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朱元璋的一系列举措之下,明朝几乎发展成了他的家天下,无论中央还是地方,都再也没有权势能与皇帝抗衡的大臣,这不能归咎于朱元璋个人,应该说是制度的弊端,已经实行了一千五百余年的大一统式封建专制,逐渐走到了尽头。
明朝在重修长城一事上最下工夫,这也说明明朝抵御外族的能力最低,在朱元璋的影响之下,明朝后来的皇帝都只专心内斗,不思进取,明朝的世界影响力也随之下降,中华帝国的疆域也降到一个低谷,这就是前有车后有辙。
清朝由女真族建立,这也是少数民族第二次统一中国,而大清王朝中最雄才大略的皇帝当属康熙帝。康熙是中华帝国最后一个文治武功皆很出色的皇帝。
康熙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使耕地的面积迅速扩大,粮食产量有所提高,经济作物也被广泛种植,最终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础。康熙又平定准噶尔叛乱,将西藏、新疆和台湾牢牢纳入中国版图,又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有效抵抗了沙俄对东北地区的侵略。
康熙时期是中华帝国的又一个顶峰,但是由于故步自封和闭关锁国,中国已经跟不上世界发展的脚步,近两千年的大帝国在最后的回光返照中,逐渐走向没落。
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发展到雍正时期,君主集权达到最高峰。雍正的即位过程可谓将,中国古代的皇子夺权斗争,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即位之后,规定以后的皇帝必须把继承人的名字,写成诏书封存,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皇室继承人纷争的问题。雍正又设军机处,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为皇帝出主意、写文件、理政务,“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雍正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不容忽视,正是由于他的拨乱反正,才使得康熙的一些有效政策得以延续,也使得康熙开创出的盛世局面得以延续。
雍正之子乾隆是“康乾盛世”的收官者。乾隆在位六十年,前期,他政治颇为清明,在康熙、雍正两朝的基础上,将“康乾盛世”局面推向了顶峰。
到了执政后期,乾隆开始穷兵黩武,将清政府积累下来的上百年家底挥霍一空,对外又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进一步耽误了中国与世界的同步发展。
时有英国人形容清朝为“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从这种意义上讲,乾隆也是整个中华帝国的收官者。 ……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直言不讳地说:西方之所以长久以来对中国心存疑虑,就是因为中国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大国。
“统一”是打开中华文明的一把钥匙。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的地方政权,就再也没有办法在政治上与中央相抗衡,无论是后世的哪一个封建君主,争取统一或者维护统一,都是他没法抵挡的诱惑,也是他无法摆脱的宿命。
一国不容二主的观念,在这块土地上是如此深入人心,真正成为中国人的民族基因,也是中华文明历久而弥新,中华民族能够傲立世界的真正原因。
所以我们故事的主角袁熙,也注定走上了和先辈们一样的统一道路,注定血腥暴力辉煌。
而大晋太宗宣武帝,袁熙的征途,始自这样几段对话。
那一年是188年,洛阳,袁府。
袁熙挥手让侍女们离开,回顾许褚道:“仲康,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你知道为什么用鹿来形容江山吗?”
许褚很不好意思,憨憨说道:“公子,我哪儿有你读的书多呀。我想,鹿是一种很温驯的动物,谁的力量大谁就可以得到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许褚这个憨憨的话也没毛病,成王败寇罢了。
袁熙颔首道:“不错,说得挺好嘛。方今皇帝横征暴敛,天下大乱,连年征伐,惹得狼烟四起。而且经过黄巾之乱后,地方军阀势力已经尾大甩不掉,估计数年之后,天下将再次掀起新的征伐。”
淳于琼道:“二公子,谁有本初那样非凡的号召力?要让他们得了天下,那才是笑话呢。”说话的这位淳于琼,是袁绍的至交好友,也是袁绍的私交宠臣。
袁熙对于淳于琼的话不可置否,接着说道:“记得好像是孔子说过:天下唯有德者居之。看看今天的世道,我都替当今皇帝难过,当初世祖光武帝刘秀励精图治,轻徭薄赋,造就了一个繁华世界,没有想到,到了现在的今天,最近几代皇帝就把这个大好江山给糟蹋得不成样子。”
这时,只听到后面有人,突然哈哈大笑道:“错了,错了,是有马者居之。光武帝打下来的江山,不是靠德,还是靠实力的。”马代表着军队,古时候司马就是掌管军队之职。
三人不禁惊愕,原来是许攸,许子远,也是袁绍的心腹幕僚,来人走到三人面前,深深地一揖,满脸的笑容,将他那双小眼挤成了一条线,随即正色说道:“诸位有礼了,想听听我的马论吗?”
淳于琼不耐烦说道:“你这厮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想搞什么名堂?有话快说便是!”
许攸笑容更加灿烂:“我肯定不会背后放箭,因为我只会牵马,不用费心了。我们言归正传,知道为什么得马者得天下吗?”他边说话边从身后掏出一尊雕花银酒壶,仰起脖子喝了一口。
看到淳于琼脸现怒色正欲张嘴,许攸他不及将酒全部咽下,就赶忙说话:“昔日赵武灵王尚胡服骑射,赵国遂成为一时霸主;秦穆公拜马贩孟明、白乙乞为将,遂成就秦朝春秋霸业;汉武帝西征求马,由此拓展了万里疆土。这些明君之所以成功,在于他们懂马和善于用马。有了马就可以驰骋千里,攻城略地,成就英雄功业,和有德者扯不上关系。孔夫子有德,然平素接触不到马,周游列国时不过坐了一辆驴车,只能坐在那里读书写字讲课和空发议论,所以他做官不会长久。”
袁熙看到他在那里牵强附会,嘴角不禁露出了微笑。袁熙随即安排许攸上坐,将两只酒樽里斟满了酒,说道:“世叔,来,先给你压压惊。不过看你的神情,与往日也没有什么不同呢。”
许攸将酒一饮而尽,他向袁熙眨眨眼道:“二公子,当濮阳令又有多少趣味?还来到洛阳好,可以多想想事情,强似在外面吵吵嚷嚷。现在又多了你和酒菜,不是神仙过的日子吗?哈哈。”
笑过后,他话锋忽然一转接着说道,“知道我在想什么吗?我在想袁公。”袁熙的老爹袁绍,也在濮阳做过官,所以许攸有在濮阳从政的履历,就说明这是袁家的人,袁家四世三公,桃李满天下可不是白给的。
袁熙很惊奇,随即问道:“世叔你原来与家父朝夕见面,难道还有什么地方没有想透吗?”
许攸慢慢说道:“我在琢磨袁公走的几步棋。几年前袁公在京师遭十常侍猜忌,他谋策出外,积极避祸;任濮阳留守后,全力翦除盗贼,安民理政,把濮阳营造成自己扎实的根据地。这和皇帝的初衷大相径庭,皇帝原想让十常侍制衡袁家,当时未必安了什么好心,没想到袁公反为其用。然后,袁公开始默默地充实死士,这件事上二公子你也有功。二公子,你上有兄下有弟,袁公独带你来洛阳,肯定看上了你胸有大志和才智无双。袁公素有宽仁待人和任性率真的美名,给别人的印象是他心机不深,然从这些事情看来,能说袁公没有谋略和异志吗?”
确实袁绍其实没有历史上那样草包,其实还是很有一套的,唐高祖李渊不也是如此做过吗。
袁熙听后默默不语,许攸的分析应该是有道理的。当初汉灵帝敕命袁绍为濮阳留守时,父亲袁绍曾经悄悄对袁熙说:“濮阳是我袁家渗透河北的绝佳跳板,现在由我留守,难道不是天意吗?”其喜悦之色跃然脸上。
许攸又喝了一口酒继续说道:“二公子,根据我的观察,你的潜力还在袁公之上呢。别的不说,仅推心置腹让人愿效死力这一点常人就不能和你相比,更别说二公子你才智无双和临机善断的本事了。”
袁熙并未答话,只是默默地看着庭院中落日的余晖,不知道在作何想法。而淳于琼则听了许攸的话,眼珠子乱转。至于许褚嘛,唯公子是从就是了。
而就是,许攸和淳于琼的存在,袁熙的康庄大道更加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