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零一小说wWw.db229.Com】,热门网络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到了汉代,斐潜就没有再相信过什么王霸之风一震再震有什么特殊疗效,也不相信唱一个天下兴亡百姓苦的小曲就可以收拢一大波的崇拜的目光。
拿一张世界地图的大饼去忽悠武将侧,没有什么问题,因为那些武将的智力多半是用在军阵军事上,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还有对于未来的方向,其实并不一定有多少属于他们自己的成熟的想法。
但是谋士不一样。
有刀,有抱负,然后就会被这些谋士扑上来抱大腿,然后喊着要要要么?
谋士,特别像是这些智慧一流的顶尖智者,所衡量的不是有多么远大的理想,而是实实在在摆在面前的实力,然后再来判断这些实力当中,哪一些是可以让自己利用的……
就像是诸葛三兄弟,他们之间的情谊难道不好么?
之前的发生在斐潜自身之上的例子,论情谊,斐潜和庞统还是不错的吧,论关系,不论从庞德公的角度,还是从荆襄联姻的关系上,都算是不错吧,而且当初离开荆襄的时候,庞统也明明很想跟着一起来,但是最终还是没有。
原因只有一个。
庞德公不允许。
或许有一部分庞德公淡薄名利,崇尚黄老的原因,但是最重要的是当时的斐潜,兵不满千,将不过十,县不过五,拿什么去吸引庞德公改变心意?
如同此刻斐潜在面对贾诩。
历史之中,贾诩从董卓开始,从李傕到张绣,然后再到曹操,在这些选择中,目标恐怕就是方才所说的那一条主线,要斩断关东士族的这一只腐朽的臂膀。
估计在宛城之战后,贾诩见到曹操所说的话语,估计也就是和现在差不多,鼓动曹操和袁绍所代表的的关东士族对抗,毕竟在宛城之战不久,便爆发了官渡之战。
而在官渡之战前夕,曹操所在的兖州地面,除了荀彧郭嘉那有限的几个人之外,基本上来说并没有多少看好且坚定的支持曹操和袁绍抗衡……
所以最终曹操才对着贾诩说出那一句话:“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
也是,就连杀子仇人都能容纳,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加让人信服的呢?所以当曹操击败了袁绍之后,冀州士族便毫不迟疑的纷纷转头拜倒在曹操的裙据之下,多半便是贾诩这个举措的功效。
这样的谋士,前前后后,甚至连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都算计在内的人,又怎么会因为几句话,或者几个后世的社会问题,又或者展示了一下所谓的远大抱负,就义无反顾的抛弃一切,甚至是自己的家族立场,死心塌地的为自己服务?
斐潜现在的形式,比起历史上的当时的曹操,似乎各有千秋,或者说,在某些方面上,还要稍微强那么一些,特别是针对于贾诩来说。
毕竟斐潜这里,并没有太多的关东士族。
所以这只甲鱼,决定到我这里来忽悠了?
这不应该是我来干的活么?
看来之前的安排是正确的,要是真让这个大忽悠抓到了说话的机会,搞不准就要么脚麻了,要么脚就瘸了……
谁能分辨得出,方才贾诩的话语当中,有几分真,有几分假?
哪一些是真的,哪一些是假的?
斐潜上上下下的看了贾诩几眼,琢磨着要不要还是叫人去烧点水,干脆熬汤喝算了。
贾诩被斐潜盯着有些发毛,不由得收了收方才一副慷慨激昂的模样,摆出了一副严肃正经脸。
“文和,”斐潜也换上了一副正经的模样,不苟言笑的说道,“汝之言,虽有矢的,亦有非也!”
贾诩倒是一点情绪都没有表露出来,只是拱手说道:“请君侯赐教。”
“……汝为法家之人,应知法家之利弊。”斐潜看着贾诩,说道,“某且言之,若有不足之处,文和可直言便是。”
“法、术、势,各有妙用,以礼辅之……”斐潜竖起三根手指头,说道,“此乃先秦法家大成也,韩非子功不可没。”
贾诩点点头,
“儒则尚礼,道则尚虚,墨则尚义,法者……”斐潜停顿了一下,然后看着贾诩说道,“尚人,或言,尚君也……”
贾诩睁大双眼,略带一丝佩服神色,点头称是。
法家中“法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法治。虽然强调以法来管束削弱贵族势力,但根本目的在于将权力集中在君王手中。法律之上的仍是君主皇帝的权力,所谓“出口即法,下笔乃律”,君王可以超越法律之上,凌驾于法律之外,这样的法实质是权大于法的王法,因而它谈不上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故而斐潜说“法尚君”。
这些资讯,在后世都不一定有人会去特别留意,更何况现在是在汉代。因为知识传播的速度相对较慢,并且多数是以家学这种形式进行传承的,因此很多时候汉代土着并没有机会接触到除了自家家学之外的一些东西,就算是有,很多也是其他学派的只言片语……
想象一下,一根竹简上最多只能写十几二十个字,然后一卷大都三四千字的模样,在这样的条件下,想要有大量的书籍来提供给个人阅读,是一件相当奢侈的事情了,因此在古代,基本上来说,一个人便只能是精修一个学派。
所以当斐潜不仅能够讲出法家的特色,并且还能和其他学派进行比较的时候,这些知识量基本上就不是一般的汉代士族所能掌握的了。
不过这个并没有结束,斐潜继续说道,“……文和承法家衣钵,当知‘好利恶害’四字,然成亦如是,败亦如是……”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商鞅曾言,“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并根据这一点出发,来制定相关的法律条例。
趋利避害性可以说是整个生物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本性。
喜阳的树木生长都尽量向阳,喜阴的生物都尽量向潮湿阴暗的地方聚拢。人碰到利刃就缩手,遇到了火焰要避让,这就最基础的公理,也是生命得以延续的本能,法家便从其中得出了一条基础的支配人民群众的原则,“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
这种“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不全部在物质层面,甚至也体现在精神的层面,当某一些人觉得他的某个行为可能会导致更加恶劣的后果的时候,就有可能会采取牺牲个体,保全群落的举措,这种就属于更高一个层面的“就利避害”。
根据优胜劣汰的进化原则,最终能够生存和繁衍的必然是能够趋利避害的,不趋利避害那必然被淘汰,高等种族靠力量和智慧维持繁衍,劣等种族靠数量维持繁衍,不趋利避害,种族就有灭亡之祸,这不仅仅针对生物,同样也对人类有效。
“故而,法家之道,非王先法,因时制宜,度而取长,称而取重,权则索利,以顺民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耻则求荣……故而韩非子有云,飞龙乘云,螣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蚓蚁同矣……”
斐潜话锋一转,对着贾诩继续说道:“……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桀为天子,却能乱天下……文和欲斩腐臂,敢问何以至其腐,若斩之,何臂可替?新臂又腐,又该如何?皆尽斩之?使先秦之弊重现?亦或是……”
贾诩沉默着,却牢牢盯着斐潜。
法家是为君主服务的,这一点贾诩不能否认。
那么左臂和右臂也都是为了大汉这个身躯服务的,这一点贾诩也同样不能否认,那么作为法家最为推崇的君主,当身躯腐烂的时候,是不是也有责任?
那么斩腐臂,斩到最后,便是斩到了君主的身上,但是如此一来,又和法家自身的立场相违背……
这也是贾诩内心当中最为矛盾的地方。贾诩也同样想过这样的问题,但是实际上很多时候他宁可将这些问题都归类到是关东士族的身上去,是臣不肖,非君不为。
身为法家的继承人,必须尚君,或者说找到一个明君,但是实际上,贾诩也知道,所谓的明君其实是不存在的,那么该怎么办?
杀了换一个?
再换一个也是如此呢?
叛汉?
抱歉,这种事情,在这个时代,在这个时间节点,就连董卓都没有想过。可以换皇帝,但是依旧还姓刘。
良久之后,贾诩方问道:“若以君侯之见?”
斐潜对于这个问题,其实他早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计划,但是现在还不能完全说出来,于是就说道:“文和可知,户枢不蠹,流水不腐?”
贾诩微微重复了一下,皱着眉头想了想,却摇头道:“此何异有之?”
斐潜呵呵笑着,进一步稍微的解释了一下,说道:“上尊王,下启智,则中可矣……”
贾诩转动了几下眼珠,然后忽然说道:“某有惑,望君侯释疑……”
斐潜点点头,示意贾诩可以提问。
“故而君侯复疆于并北?”贾诩问道。
“然。”这也没有什么好否认的,所以斐潜点头说道,本身并北的士族就少,便于重新规划整理。
“故而君侯立守山学宫?”贾诩进一步追问。
“然。”斐潜点头道。
“故而君侯于此引而不发?”贾诩立直身躯,继续追问。
斐潜沉默了片刻之后,才点头说道:“然……”
“故而君侯之前弃某不问?”贾诩忽然一个转折,问到了自己身上。
“……这个……然也……”斐潜犹豫了一下,看了贾诩一会儿,最后才承认道。
贾诩摇头苦笑,感叹道:“……如此,君侯下得好大一盘棋啊……轻骑突进,截杀美阳……抽身于外,坐观关中……待关中士族豪右衰败,便又是一方并北之地……”
正在此时,忽然厅外跑进来一个兵卒,手中高高举着一份军报,军情紧急,自然是随到随传,半点不容得耽搁。
斐潜从黄旭的手中接过了军报,检查了火漆之后,便知道是粟城徐庶发过来的,拆开上下还看没有几列,就吸了一口凉气,没忍住脱口而出:“……关中……有疫?!”
一旁的贾诩,听闻了也是同样吸了一口凉气,瞪大眼珠看着斐潜。
斐潜苦笑,说道:“……文和,此事……与某无关……”
贾诩点点头,又摇摇头,叹了一口气说道:“……天意如此,天意如此啊……君侯,可撤粟城之兵矣……”
“撤粟城之兵?”
贾诩回望厅外,幽然说道:“如今便是弘农、关西之争,君侯屯兵于粟城,便如芒刺在背,关中诸子,终不敢放开手脚……况且如今美阳已亡,池阳定然独木难支,马韩之流难成大事,西凉已无统帅之人……”
“……君侯撤兵,正当其时……加之时疫,关中必乱无疑……”想到曾经有席卷天下的力量的西凉集团,如今就剩下大猫小猫三两只,贾诩多少也是有一些感慨。
斐潜注意到,贾诩用的是“时疫”二字,而且再说的时候,多少有一些无奈的感觉在内。
因为大汉王朝,其实发生过许多次的瘟疫了,每次遇到瘟疫的时候,许多时候便只能是苦苦挨着,然后等到冬天来临,一切便覆盖在冰雪之下,故称之为时疫。
不过这些瘟疫,多半都是伴随着战争而来,就比如新王莽始建国三年,辛未年,濒河郡蝗生,大疾疫,死者过半,随后丙子年,二月又大疫,冯茂在句町,士卒死于疾疫者十有六七……
不止在政权更替期间,就连一般性的平叛,有时候也会同样爆发出瘟疫,就像是当年马援在建武二十年,南征交趾,军吏经瘴疫死者十之四五,后于建武二十五年,武陵五溪又逢大疫,人多死……
所以关中如果战争不停息,那么瘟疫就可能不会终止,但是按照现在看来,在关中的纷争会停止么?
呵呵。
很难说。
或者是基本上不可能,这些人有的已经将自己的身家性命都压到了牌桌之上,又怎么可能轻易的收手?
“文和言之有理……”斐潜点点头,说道,“……如此,便撤兵粟城……”
贾诩看着斐潜身侧挂在剑架子上的中兴剑,沉默了片刻之后,忽然郑重的向着斐潜拱手道:“……君侯,另有一事,可否借中兴剑一用?”
啊?
听说过借箭的,没听说过借剑的,甲鱼要借这一把中兴剑做什么?
贾诩也看出斐潜的疑惑,便缓缓的解释道:“……君侯不知是否听闻过,飞熊一军?”
到了汉代,斐潜就没有再相信过什么王霸之风一震再震有什么特殊疗效,也不相信唱一个天下兴亡百姓苦的小曲就可以收拢一大波的崇拜的目光。
拿一张世界地图的大饼去忽悠武将侧,没有什么问题,因为那些武将的智力多半是用在军阵军事上,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还有对于未来的方向,其实并不一定有多少属于他们自己的成熟的想法。
但是谋士不一样。
有刀,有抱负,然后就会被这些谋士扑上来抱大腿,然后喊着要要要么?
谋士,特别像是这些智慧一流的顶尖智者,所衡量的不是有多么远大的理想,而是实实在在摆在面前的实力,然后再来判断这些实力当中,哪一些是可以让自己利用的……
就像是诸葛三兄弟,他们之间的情谊难道不好么?
之前的发生在斐潜自身之上的例子,论情谊,斐潜和庞统还是不错的吧,论关系,不论从庞德公的角度,还是从荆襄联姻的关系上,都算是不错吧,而且当初离开荆襄的时候,庞统也明明很想跟着一起来,但是最终还是没有。
原因只有一个。
庞德公不允许。
或许有一部分庞德公淡薄名利,崇尚黄老的原因,但是最重要的是当时的斐潜,兵不满千,将不过十,县不过五,拿什么去吸引庞德公改变心意?
如同此刻斐潜在面对贾诩。
历史之中,贾诩从董卓开始,从李傕到张绣,然后再到曹操,在这些选择中,目标恐怕就是方才所说的那一条主线,要斩断关东士族的这一只腐朽的臂膀。
估计在宛城之战后,贾诩见到曹操所说的话语,估计也就是和现在差不多,鼓动曹操和袁绍所代表的的关东士族对抗,毕竟在宛城之战不久,便爆发了官渡之战。
而在官渡之战前夕,曹操所在的兖州地面,除了荀彧郭嘉那有限的几个人之外,基本上来说并没有多少看好且坚定的支持曹操和袁绍抗衡……
所以最终曹操才对着贾诩说出那一句话:“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
也是,就连杀子仇人都能容纳,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加让人信服的呢?所以当曹操击败了袁绍之后,冀州士族便毫不迟疑的纷纷转头拜倒在曹操的裙据之下,多半便是贾诩这个举措的功效。
这样的谋士,前前后后,甚至连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都算计在内的人,又怎么会因为几句话,或者几个后世的社会问题,又或者展示了一下所谓的远大抱负,就义无反顾的抛弃一切,甚至是自己的家族立场,死心塌地的为自己服务?
斐潜现在的形式,比起历史上的当时的曹操,似乎各有千秋,或者说,在某些方面上,还要稍微强那么一些,特别是针对于贾诩来说。
毕竟斐潜这里,并没有太多的关东士族。
所以这只甲鱼,决定到我这里来忽悠了?
这不应该是我来干的活么?
看来之前的安排是正确的,要是真让这个大忽悠抓到了说话的机会,搞不准就要么脚麻了,要么脚就瘸了……
谁能分辨得出,方才贾诩的话语当中,有几分真,有几分假?
哪一些是真的,哪一些是假的?
斐潜上上下下的看了贾诩几眼,琢磨着要不要还是叫人去烧点水,干脆熬汤喝算了。
贾诩被斐潜盯着有些发毛,不由得收了收方才一副慷慨激昂的模样,摆出了一副严肃正经脸。
“文和,”斐潜也换上了一副正经的模样,不苟言笑的说道,“汝之言,虽有矢的,亦有非也!”
贾诩倒是一点情绪都没有表露出来,只是拱手说道:“请君侯赐教。”
“……汝为法家之人,应知法家之利弊。”斐潜看着贾诩,说道,“某且言之,若有不足之处,文和可直言便是。”
“法、术、势,各有妙用,以礼辅之……”斐潜竖起三根手指头,说道,“此乃先秦法家大成也,韩非子功不可没。”
贾诩点点头,
“儒则尚礼,道则尚虚,墨则尚义,法者……”斐潜停顿了一下,然后看着贾诩说道,“尚人,或言,尚君也……”
贾诩睁大双眼,略带一丝佩服神色,点头称是。
法家中“法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法治。虽然强调以法来管束削弱贵族势力,但根本目的在于将权力集中在君王手中。法律之上的仍是君主皇帝的权力,所谓“出口即法,下笔乃律”,君王可以超越法律之上,凌驾于法律之外,这样的法实质是权大于法的王法,因而它谈不上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故而斐潜说“法尚君”。
这些资讯,在后世都不一定有人会去特别留意,更何况现在是在汉代。因为知识传播的速度相对较慢,并且多数是以家学这种形式进行传承的,因此很多时候汉代土着并没有机会接触到除了自家家学之外的一些东西,就算是有,很多也是其他学派的只言片语……
想象一下,一根竹简上最多只能写十几二十个字,然后一卷大都三四千字的模样,在这样的条件下,想要有大量的书籍来提供给个人阅读,是一件相当奢侈的事情了,因此在古代,基本上来说,一个人便只能是精修一个学派。
所以当斐潜不仅能够讲出法家的特色,并且还能和其他学派进行比较的时候,这些知识量基本上就不是一般的汉代士族所能掌握的了。
不过这个并没有结束,斐潜继续说道,“……文和承法家衣钵,当知‘好利恶害’四字,然成亦如是,败亦如是……”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商鞅曾言,“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并根据这一点出发,来制定相关的法律条例。
趋利避害性可以说是整个生物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本性。
喜阳的树木生长都尽量向阳,喜阴的生物都尽量向潮湿阴暗的地方聚拢。人碰到利刃就缩手,遇到了火焰要避让,这就最基础的公理,也是生命得以延续的本能,法家便从其中得出了一条基础的支配人民群众的原则,“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
这种“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不全部在物质层面,甚至也体现在精神的层面,当某一些人觉得他的某个行为可能会导致更加恶劣的后果的时候,就有可能会采取牺牲个体,保全群落的举措,这种就属于更高一个层面的“就利避害”。
根据优胜劣汰的进化原则,最终能够生存和繁衍的必然是能够趋利避害的,不趋利避害那必然被淘汰,高等种族靠力量和智慧维持繁衍,劣等种族靠数量维持繁衍,不趋利避害,种族就有灭亡之祸,这不仅仅针对生物,同样也对人类有效。
“故而,法家之道,非王先法,因时制宜,度而取长,称而取重,权则索利,以顺民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耻则求荣……故而韩非子有云,飞龙乘云,螣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蚓蚁同矣……”
斐潜话锋一转,对着贾诩继续说道:“……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桀为天子,却能乱天下……文和欲斩腐臂,敢问何以至其腐,若斩之,何臂可替?新臂又腐,又该如何?皆尽斩之?使先秦之弊重现?亦或是……”
贾诩沉默着,却牢牢盯着斐潜。
法家是为君主服务的,这一点贾诩不能否认。
那么左臂和右臂也都是为了大汉这个身躯服务的,这一点贾诩也同样不能否认,那么作为法家最为推崇的君主,当身躯腐烂的时候,是不是也有责任?
那么斩腐臂,斩到最后,便是斩到了君主的身上,但是如此一来,又和法家自身的立场相违背……
这也是贾诩内心当中最为矛盾的地方。贾诩也同样想过这样的问题,但是实际上很多时候他宁可将这些问题都归类到是关东士族的身上去,是臣不肖,非君不为。
身为法家的继承人,必须尚君,或者说找到一个明君,但是实际上,贾诩也知道,所谓的明君其实是不存在的,那么该怎么办?
杀了换一个?
再换一个也是如此呢?
叛汉?
抱歉,这种事情,在这个时代,在这个时间节点,就连董卓都没有想过。可以换皇帝,但是依旧还姓刘。
良久之后,贾诩方问道:“若以君侯之见?”
斐潜对于这个问题,其实他早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计划,但是现在还不能完全说出来,于是就说道:“文和可知,户枢不蠹,流水不腐?”
贾诩微微重复了一下,皱着眉头想了想,却摇头道:“此何异有之?”
斐潜呵呵笑着,进一步稍微的解释了一下,说道:“上尊王,下启智,则中可矣……”
贾诩转动了几下眼珠,然后忽然说道:“某有惑,望君侯释疑……”
斐潜点点头,示意贾诩可以提问。
“故而君侯复疆于并北?”贾诩问道。
“然。”这也没有什么好否认的,所以斐潜点头说道,本身并北的士族就少,便于重新规划整理。
“故而君侯立守山学宫?”贾诩进一步追问。
“然。”斐潜点头道。
“故而君侯于此引而不发?”贾诩立直身躯,继续追问。
斐潜沉默了片刻之后,才点头说道:“然……”
“故而君侯之前弃某不问?”贾诩忽然一个转折,问到了自己身上。
“……这个……然也……”斐潜犹豫了一下,看了贾诩一会儿,最后才承认道。
贾诩摇头苦笑,感叹道:“……如此,君侯下得好大一盘棋啊……轻骑突进,截杀美阳……抽身于外,坐观关中……待关中士族豪右衰败,便又是一方并北之地……”
正在此时,忽然厅外跑进来一个兵卒,手中高高举着一份军报,军情紧急,自然是随到随传,半点不容得耽搁。
斐潜从黄旭的手中接过了军报,检查了火漆之后,便知道是粟城徐庶发过来的,拆开上下还看没有几列,就吸了一口凉气,没忍住脱口而出:“……关中……有疫?!”
一旁的贾诩,听闻了也是同样吸了一口凉气,瞪大眼珠看着斐潜。
斐潜苦笑,说道:“……文和,此事……与某无关……”
贾诩点点头,又摇摇头,叹了一口气说道:“……天意如此,天意如此啊……君侯,可撤粟城之兵矣……”
“撤粟城之兵?”
贾诩回望厅外,幽然说道:“如今便是弘农、关西之争,君侯屯兵于粟城,便如芒刺在背,关中诸子,终不敢放开手脚……况且如今美阳已亡,池阳定然独木难支,马韩之流难成大事,西凉已无统帅之人……”
“……君侯撤兵,正当其时……加之时疫,关中必乱无疑……”想到曾经有席卷天下的力量的西凉集团,如今就剩下大猫小猫三两只,贾诩多少也是有一些感慨。
斐潜注意到,贾诩用的是“时疫”二字,而且再说的时候,多少有一些无奈的感觉在内。
因为大汉王朝,其实发生过许多次的瘟疫了,每次遇到瘟疫的时候,许多时候便只能是苦苦挨着,然后等到冬天来临,一切便覆盖在冰雪之下,故称之为时疫。
不过这些瘟疫,多半都是伴随着战争而来,就比如新王莽始建国三年,辛未年,濒河郡蝗生,大疾疫,死者过半,随后丙子年,二月又大疫,冯茂在句町,士卒死于疾疫者十有六七……
不止在政权更替期间,就连一般性的平叛,有时候也会同样爆发出瘟疫,就像是当年马援在建武二十年,南征交趾,军吏经瘴疫死者十之四五,后于建武二十五年,武陵五溪又逢大疫,人多死……
所以关中如果战争不停息,那么瘟疫就可能不会终止,但是按照现在看来,在关中的纷争会停止么?
呵呵。
很难说。
或者是基本上不可能,这些人有的已经将自己的身家性命都压到了牌桌之上,又怎么可能轻易的收手?
“文和言之有理……”斐潜点点头,说道,“……如此,便撤兵粟城……”
贾诩看着斐潜身侧挂在剑架子上的中兴剑,沉默了片刻之后,忽然郑重的向着斐潜拱手道:“……君侯,另有一事,可否借中兴剑一用?”
啊?
听说过借箭的,没听说过借剑的,甲鱼要借这一把中兴剑做什么?
贾诩也看出斐潜的疑惑,便缓缓的解释道:“……君侯不知是否听闻过,飞熊一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