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张居正去世,朱翊钧给的谥号让朱棣心态炸穿
收藏【零一小说wWw.db229.Com】,热门网络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金幕之中,视频继续播放着。
【万历十年,对于整个大明来说,是一个极具转折的年份。】
【这一年,二十岁的皇帝朱翊钧终于及冠成年,李太后正式将所有国政权力交还给了这个亲生儿子,从此退居后宫。】
金幕中,二十岁的朱翊钧表情严肃,头戴大明皇帝金丝冠,坐在龙椅上,接受群臣朝拜。
“臣等参见陛下!”
朱翊钧嘴角掀动了一下,带着非常愉快的笑容。
“诸位卿家,平身吧。”
在众人的最前方,便是两鬓早已花白的张居正。
此时的张居正五十七岁,但长年累月的操劳让这位大明内阁首辅显得极为衰老。
朱翊钧看了一眼张居正,道:
“来人,给张先生赐座。”
便有人搬来一把椅子,放在张居正身后。
张居正一脸惶恐,连连推辞。
“陛下,臣何等何能,可得此恩宠?”
“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万历笑了笑,表情变得严肃。
“张先生为国有功,何必如此跟朕推辞?”
“若是传出去,天下人该说朕有眼无珠,不善待功臣了。”
张居正再三推辞,还是只能坐下。
一旁的大明群臣都投来了羡慕的眼神。
在华夏历史的早期朝代,朝廷重臣们可以坐着和皇帝议事。
直到宋朝,重臣们的椅子都被搬走,所有臣子都只能站着和皇帝奏对。
当然也有例外。
就比如嘉靖朝的严嵩,因为极受恩宠又过于年迈,嘉靖皇帝也在议事的时候给他赐座。
严嵩之后,就是张居正!
画面一转,张居正回到了家中,表情极为凝重,找来了长子张敬修。
“孩子,你这段时间务必要谨言慎行,绝对不能犯下任何错误,更不能得罪任何人,哪怕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卒!”
张敬修愣了一下,有些疑惑地开口。
“父亲,今天陛下不是才给您赐座吗?”
万历亲政,对张居正的恩宠肉眼可见。
怎么自家老爹却是这种反应?
张居正叹了一口气。
“陛下亲政,需要树立威严。”
“若陛下打压于我,我心中反而安定。”
“可现在……”
张居正沉默片刻,缓缓道:
“便听天由命吧。”
张敬修依旧有些不敢置信。
“父亲,您为大明做了这么多事情,陛下怎么可能……你是陛下的老师啊。”
张居正摇了摇头,道:
“在帝王面前,连亲情尚且无用,更何况是老师呢?”
“我本以为陛下成年了,便是一个真正的帝王,可如今……唉。”
说着,张居正突然剧烈地咳嗽了起来。
张敬修赶忙上前,轻轻地给张居正拍背顺气。
突然,张敬修的目光变得惊恐。
他的视线落在了张居正刚刚用来捂着嘴巴的手掌心。
在那里,清楚地带着一抹殷红。
【万历十年二月,就在万历皇帝亲政仅仅一个月后,张居正就病倒了。】
画面一转,已经切换到了皇宫。
“张先生病了?”
朱翊钧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脸上出现的第一个表情是疑惑。
“张先生之前还是好好的,怎么如今朕一亲政就生病了?”
听着万历皇帝的话,在场的司礼监诸公公和内阁大学士们都有些无言以对。
暂时代替张居正主持内阁工作的大学士申时行咳嗽了一声,道:
“回陛下的话,张阁老为国事操劳多年,如今陛下亲政,张阁老也算是放下一桩心事。”
“想来也是因为如此,所以才会生病。”
人在有执念的时候,就会带着执念疯狂工作,忽略了身体。
等到执念一放下,身体的反噬随之而来,病痛也就很容易在此时滋生。
朱翊钧想了想,接受了这个说法。
“嗯,那就让太医去给张先生诊治一下,争取让张先生早日康复吧。”
等大臣们散去,朱翊钧的嘴角渐渐扯出一丝笑意。
“朕一亲政,张居正这个老家伙就病倒了。”
“真是天助我也!”
“哼,当年他把朕当孙子一样教训的时候,肯定没想过朕有朝一日能亲政吧?”
“给朕等着!”
突然,冯保走了进来。
朱翊钧吃了一惊,下意识坐直身体,露出讨好笑容。
“大伴,你怎么来了?”
旋即,朱翊钧又觉得有些不对,重新板起了脸。
朕都已经是亲政的皇帝了,何必这么害怕大伴?
冯保拿着奏章,对着朱翊钧道:
“陛下,这是戚继光上的奏报。”
“戚继光?”朱翊钧闻言,眉头一皱。
随意扫了一眼奏章,朱翊钧发现戚继光奏章上的内容说的并不是鞑靼人,而是建州女真。
在戚继光看来,建州女真最近的势力隐约又有要扩大的趋势,已经有一部分建州女真从辽东离开,逐渐朝着辽西和山海关的方向迁移。
戚继光认为建州女真的人口已经扩大到了一定程度,若是放任,将来可能会成为大明新的变幻,必须要想方法对其进行控制。
朱翊钧看完这篇奏折,不由发出一声冷笑。
“简直是无稽之谈!”
“成化犁廷后,女真人早已不足为患,戚继光徒称名将,根本就是危言耸听嘛。”
“立刻给朕下旨,训斥一番戚继光!”
朱翊钧这种态度,自然并非毫无缘由。
戚继光在江南的时候,是被胡宗宪提拔的。
到了张居正执政时期,张居正将戚继光提拔,让他带着戚家军前往北方,出任蓟州总兵官,镇守蓟州、永平、山海关等地。
十多年间,戚继光屡次遭到各种弹劾,都被张居正力排众议保护下来。
这在朱翊钧看来,分明就是朝中大臣勾结边境将军的典型嘛!
而且由于戚继光驻军所在地的特殊性,若是哪天张居正真的派人去找戚继光,戚继光一两日就能带着戚家军兵临京城!
听着朱翊钧的话,冯保的表情微微变幻了一下,试探性地开口。
“陛下是想要免掉戚继光的职位?”
朱翊钧哼了一声,道:
“朕以前就听说戚继光勾结朝中大臣,逢迎媚上,又喜欢结好同僚,必定是心有异志!”
冯保哑然片刻,道:
“陛下,戚继光在朝廷十多年来的每次考核都是第一名啊。”
明朝以八事“积钱谷、修险隘、练兵马、整器械、开屯田、理盐法、收塞马、散叛党”评判边将,每三年派大臣阅边。
戚继光在蓟州“足竭穷荒,心竭智虑,无一楼垣非亲自措筹而步算,无一戈橹非亲自检点而试验者也”,因而成绩次次都是第一。
也不仅仅是考核,戚继光还多次击败北方鞑靼各部落的劫掠入侵,甚至还指挥过一次超过十多万人的大明东北边军大演习!
戚继光的这一次大演习,也是华夏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听到冯保的话之后,朱翊钧明显有些不太高兴,道:
“考核第一有什么用,朕反正就是不喜欢他。”
冯保有些无语,语重心长地开口道:
“陛下,臣子最重要的是能为您效力,当年唐太宗屡次被魏征气得半死,但不也一直重用魏征吗?”
“帝王不可凭喜好用人啊。”
别看冯保只是个太监,但他可是太监之中的优等生,不但文化水平高,还主持负责刻印了《启蒙集》《四书》《书经》《通鉴直解》《帝鉴图说》《经书音释》等文化典籍。
就连张居正也说过,冯保若是从小家境好一些,能读书而不是卖身进宫做太监的话,考中进士当个六部侍郎什么的绰绰有余。
朱翊钧听着冯保的话,不为所动。
冯保见软的不行,目光一转,道:
“陛下若是刚刚亲政就大肆更换朝臣,恐怕会引来太后娘娘的不满啊。”
“而且张阁老那边恐怕也有意见。”
朱翊钧闻言一愣,气势顿时就不由自主地衰弱了下去。
在这位大明小皇帝的成长历程中,敢严厉管教他的也就是李太后和张居正。
至于冯保本人并不属于管教者,而是那种喜欢告密、带来浓重心理阴影的老管家。
冯保这一番话,直接让朱翊钧集齐了三个少年时最害怕之人的反对意见。
朱翊钧故作坚定地哼了一声,道:
“那戚继光的事情就容后再议吧。”
等到冯保离开后,朱翊钧才松了一口气,摸了摸胸口,恨恨道:
“迟早有一天,要把姓张的和你这老奴才一起收拾了!”
骂完之后,朱翊钧又陷入沉吟,自言自语。
“现在朝中都是张居正的走狗,宫里又是大伴的忠犬,这不好办啊。”
“嗯,宫里有母后在,大伴确实不好动。先动张居正……”
“找谁呢?”
朱翊钧思来想去,突然双眼一亮。
“来人啊,传旨下去,朕要摆驾六科廊!”
汉初世界之中,看到这里,刘邦的表情慢慢变得严肃起来。
“这个张居正,看来是已经预想到自己结局了。”
萧何表情有些复杂,半晌后叹息一声。
“张居正真可谓忠臣也。”
陈平嗯了一声,道:
“其实他应该早就知道朱翊钧的性格,但还是选择了这么做,恐怕没有几个臣子能做到。”
刘恒坐在一旁听着这些话,陷入思考,很快明白过来。
张居正是知道朱翊钧将来亲政一定会报复的?
但为了培养朱翊钧的能力,张居正依旧选择严厉管教,希望能让朱翊钧将来成为一个合格、不,应该是优秀的大明皇帝。
刘恒这么一想,突然觉得张居正似乎有些飞蛾扑火一般的悲壮了。
刘恒感慨道:
“和王莽那个乱臣贼子比起来,张居正简直就是臣子尽忠的表率啊。”
贞观世界之中,李治也发出了和刘恒类似的感慨。
对此,坐在皇位上的李世民笑了笑,道:
“张居正的结局其实早就注定了。”
啊?李治疑惑地看着自家父皇。
“父皇,难道就不存在朱翊钧看破张居正苦心和忠心,最终张居正得以善终的结局吗?”
李世民呵呵一笑,点头道:
“这个确实是不存在的,无忌,你和为善说说吧。”
长孙无忌点了点头,道:
“殿下,张居正的问题其实并不在于对皇帝的严厉管教,而是在于从万历元年到万历十年,天下臣子只知道张居正,不知道万历皇帝。”
李治悚然一惊,后背突然沁出冷汗。
长孙无忌的表情变得严肃了起来。
“无论是考成法还是一条鞭法,这种涉及到国家根本制度的改革,都应该是由皇帝来进行推动的。”
“而张居正却借助自己当时的权力,等于绕过了皇帝,擅自改变了大明的国家根本制度。”
“对臣子来说,这是越权了。无论是万历皇帝,还是其他任何一个皇帝,都不会容得下张居正的。”
在场的其他大唐臣子同时点头。
房玄龄正色道:
“张居正的初衷是好的,他的改革也是卓有成效的,但他也确实越权了,逾越了作为臣子应该有的本分。”
李治听得颇为无语, 忍不住吐槽了一句。
“按照这种说法,难道作为臣子,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整个国家被昏君带着衰落甚至灭亡,但却什么也不做?”
“这就是臣子的本分?”
这一次,回答李治问题的是坐在皇位上的李世民。
“你说的没错,为善。这就是臣子的本分。”
大明世界。
朱棣皱眉,颇为不满地开口。
“这个朱翊钧,也太不像话了。”
“才刚刚亲政,就打算对自己的恩师下手了吗?”
朱高炽颇为认同地点头。
“朱翊钧这小子,连最基本的尊师重道都不会,实在是太过分了。”
面对着儿孙的吐槽,朱元璋哼了一声。
“你们懂什么?翊钧不是不懂尊师重道,而是因为张居正越权了。”
“考成法、一条鞭法,固然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但无论如何也不应该由一名臣子来主导,来推动。”
朱棣深吸一口气,正色道:
“父皇,儿臣是真的不认可您这些话。”
“臣子也是可以为大明做出贡献的呀。”
朱元璋笑了笑,缓缓开口:
“老四,朕只问你一句。”
“考成法考出来的官吏,还有那些一条鞭法受益的老百姓,是更愿意听张居正的话,还是听朱翊钧的话?”
朱棣如遭雷击,说不出话。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和尚未成年的小皇帝相比,一直在执政做事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显然才是更得人心的那个。
朱高炽胖脸也是一抖,没来由地想到一句话。
得人心者,得天下!
朱元璋叹了一口气。
“张居正之能,朕难道看不出来吗?”
“朕又没瞎!”
“但张居正啊,确实是做过了。”
“不是朱翊钧容不得他,是任何一个脑子正常的人坐在皇位上,都容不得他。”
停了一会,朱元璋又缓缓开口。
“他确实堪称伊尹、周公,也是朕看了三部大明盘点视频中,唯一一个朕发自内心认可,觉得拥有丞相之才的能臣。”
“只可惜,大明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伊尹和周公的容身之处了。”
朱棣张了张嘴,本想说些什么,但最后却只能叹息一声。
朱高炽安静地坐在椅子上,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一个莫名其妙的想法。
皇权决定一切,真的是最好的办法吗?
金幕中,视频继续播放着。
【在养病四个月之后,操劳国事多年的张居正终究还是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画面中,已经油尽灯枯的张居正,看着床榻前的诸多子女,突然伸手,握住了长子张敬修的手。
“孩子,老夫……对不住你。”
张敬修有些愣神,忙恭敬道:
“父亲,您会好的,会没事的。”
张居正艰难地笑了笑,抬起头,摸了摸张敬修的脑袋。
“记住我的话,老夫走后,你……要好好活下去。”
说完这句话之后,画面渐渐暗淡了下去。
【万历十年六月十日,张居正被万历授予太师之位,他也由此成为整个大明王朝唯一一个生前获封太师、太傅职位的臣子。】
【十天后,大明太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张居正去世。】
御书房。
“张先生去世了……”
朱翊钧听着这个早就预料到的消息,心情却颇为复杂。
沉默许久之后,朱翊钧对着面前几位司礼监大太监和内阁大学士们道:
“明日辍朝。”
无人反对,所有人都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大学士申时行小心翼翼地开口道:
“陛下,关于张阁老的谥号,还请圣裁。”
到了张居正这种级别的重臣,死后都会由皇帝亲自议定一个谥号,作为这名臣子人生的总结。
这个习惯其实是来源于皇帝,皇帝死后都会有一个谥号,对整个王朝做出特别巨大贡献的皇帝死后还能拥有庙号。
臣子能获得谥号,其意义就相当于皇帝获得庙号,是代表整个王朝对这名臣子一生功绩的认同。
朱翊钧表情平静地点头。
“确实是该给先生一个谥号。”
“内阁有什么提议吗?”
申时行忙道:
“臣等商议过后,认为‘文正’当是最合理的。”
谥号也有很多种,到大明时期,主要分“美谥”(上等),平谥(中等),恶谥(下等)三种。
谥号既然是总结一声,那里面的规矩就很多了。
南北朝之前,臣子的谥号大多就一个字。
文官的最高级谥号就是“文”,武将的最高级谥号就是“武”。
从大唐开始,两个字的谥号逐渐成为主流。
武将的最高谥号,被公认为是“忠武”。
“忠武”这个谥号第一次出现,在西汉时期被授予匈奴人莎车王延。
能被西汉朝廷特地发明出来授予一个匈奴人,说明这个谥号最开始其实不算特别好,至少不可能是武将第一的谥号。
直到后来,有一个人在死后被追谥为“忠武”。
后世武将从此只认“忠武”二字最高,不认其他谥号。
这个人,就是蜀汉丞相诸葛亮。
文官这边的谥号,并非来自众人发自内心的认可,而是来自朝廷册封。
宋朝宰相司马光经皇帝许可,宣布“文正”为文官所能获得的最高级谥号。
“文正”这个谥号原本其实叫“文贞”,但因为“贞”字和宋仁宗赵祯的名字同音,为避讳便从“文贞”改成“文正”。
唐朝时获得“文贞”谥号的,便有大名鼎鼎“以人为镜”的魏征。
宋朝时获得“文正”谥号的,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故而大明众臣商议之后,认为张居正也应该被授予“文正”。
听到申时行的话之后,朱翊钧却皱起了眉头。
单单从表情就能看出来,朱翊钧并不情愿!
一旁的内阁大学士张四维虽然也姓张,但和张居正的关系反而比较一般,见状心中一动,开口道:
“张阁老名字里有个‘正’字,文正这个谥号也有一个正字,是否冲突了?”
“陛下,臣以为或许可以另选一个字。”
朱翊钧表情立刻就变得放松下来,咳嗽一声道:
“张卿家言之有理,就以‘文忠’为张先生的谥号吧。”
朱翊钧话语落下,众人顿时安静。
过了片刻,申时行有些犹豫地开口。
“陛下当真要选用文忠吗?”
“文忠”这个谥号,当然也是上等的美谥。
但和文官第一的“文正”相比,就显得比较一般了。
冯保忍不住道:
“陛下,老奴觉得还是‘文正’最为稳妥。”
看着冯保的老脸,朱翊钧心中没由来地一阵怒火,脱口而出。
“就选文忠,此事不必再议!”
【张居正死后,谥号“文忠”,追赠上柱国。】
一幕幕画面浮现。
有年轻的张居正考中进士意气风发;有中年的张居正郁郁不得志游历民间见识百姓疾苦;还有和高拱同坐申明志向的张居正;初入内阁小心翼翼的张居正;终为首辅大刀阔斧改革的张居正;以及最后衰老垂死的张居正。
一行行字幕同时浮现而出。
【张居正,是大明两百七十六年历史上最为特殊的一名臣子。】
【他本有机会支持高拱夺取相权,成为又一个霍光、王莽一般的权臣,却在关键时刻背刺了高拱,终结了自己走向权臣的最好机会。】
【他虽只是内阁首辅,又说服了李太后和冯保,将朝政大权集于一身,超越了内阁制度本身,获得了和权臣一般无二的权力。】
【他虽然拥有权臣般的权力,但却从未觊觎过皇位,只是将这份权力用以推行改革,改善民生。】
【人无完人,张居正也并不是没有缺点。他生活奢靡,家财众多,大量提拔亲信排除异己,一度架空了皇权。】
【他的改革也被海瑞等人指责为治标不治本,并没有从根子上改变导致大明衰落和灭亡种种不利因素。】
【但必须要承认,在嘉靖朝四十五年的混乱后,已经摇摇欲坠,本该在立国两百年之际走向终结的大明,正是由于张居正力挽狂澜,才得以成功再续命七十年。】
【张居正,当之无愧的明朝第一首辅,亦是明朝第一能臣。】
大明世界。
长久的沉默后,朱棣突然暴起,一脚踹翻了面前的桌子。
“文忠?”
“他娘的,怎么会是文忠?”
“朱翊钧这个臭小子王八蛋,若是俺碰到他,非把他的尿都攥出来不可!”
金幕之中,视频继续播放着。
【万历十年,对于整个大明来说,是一个极具转折的年份。】
【这一年,二十岁的皇帝朱翊钧终于及冠成年,李太后正式将所有国政权力交还给了这个亲生儿子,从此退居后宫。】
金幕中,二十岁的朱翊钧表情严肃,头戴大明皇帝金丝冠,坐在龙椅上,接受群臣朝拜。
“臣等参见陛下!”
朱翊钧嘴角掀动了一下,带着非常愉快的笑容。
“诸位卿家,平身吧。”
在众人的最前方,便是两鬓早已花白的张居正。
此时的张居正五十七岁,但长年累月的操劳让这位大明内阁首辅显得极为衰老。
朱翊钧看了一眼张居正,道:
“来人,给张先生赐座。”
便有人搬来一把椅子,放在张居正身后。
张居正一脸惶恐,连连推辞。
“陛下,臣何等何能,可得此恩宠?”
“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万历笑了笑,表情变得严肃。
“张先生为国有功,何必如此跟朕推辞?”
“若是传出去,天下人该说朕有眼无珠,不善待功臣了。”
张居正再三推辞,还是只能坐下。
一旁的大明群臣都投来了羡慕的眼神。
在华夏历史的早期朝代,朝廷重臣们可以坐着和皇帝议事。
直到宋朝,重臣们的椅子都被搬走,所有臣子都只能站着和皇帝奏对。
当然也有例外。
就比如嘉靖朝的严嵩,因为极受恩宠又过于年迈,嘉靖皇帝也在议事的时候给他赐座。
严嵩之后,就是张居正!
画面一转,张居正回到了家中,表情极为凝重,找来了长子张敬修。
“孩子,你这段时间务必要谨言慎行,绝对不能犯下任何错误,更不能得罪任何人,哪怕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卒!”
张敬修愣了一下,有些疑惑地开口。
“父亲,今天陛下不是才给您赐座吗?”
万历亲政,对张居正的恩宠肉眼可见。
怎么自家老爹却是这种反应?
张居正叹了一口气。
“陛下亲政,需要树立威严。”
“若陛下打压于我,我心中反而安定。”
“可现在……”
张居正沉默片刻,缓缓道:
“便听天由命吧。”
张敬修依旧有些不敢置信。
“父亲,您为大明做了这么多事情,陛下怎么可能……你是陛下的老师啊。”
张居正摇了摇头,道:
“在帝王面前,连亲情尚且无用,更何况是老师呢?”
“我本以为陛下成年了,便是一个真正的帝王,可如今……唉。”
说着,张居正突然剧烈地咳嗽了起来。
张敬修赶忙上前,轻轻地给张居正拍背顺气。
突然,张敬修的目光变得惊恐。
他的视线落在了张居正刚刚用来捂着嘴巴的手掌心。
在那里,清楚地带着一抹殷红。
【万历十年二月,就在万历皇帝亲政仅仅一个月后,张居正就病倒了。】
画面一转,已经切换到了皇宫。
“张先生病了?”
朱翊钧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脸上出现的第一个表情是疑惑。
“张先生之前还是好好的,怎么如今朕一亲政就生病了?”
听着万历皇帝的话,在场的司礼监诸公公和内阁大学士们都有些无言以对。
暂时代替张居正主持内阁工作的大学士申时行咳嗽了一声,道:
“回陛下的话,张阁老为国事操劳多年,如今陛下亲政,张阁老也算是放下一桩心事。”
“想来也是因为如此,所以才会生病。”
人在有执念的时候,就会带着执念疯狂工作,忽略了身体。
等到执念一放下,身体的反噬随之而来,病痛也就很容易在此时滋生。
朱翊钧想了想,接受了这个说法。
“嗯,那就让太医去给张先生诊治一下,争取让张先生早日康复吧。”
等大臣们散去,朱翊钧的嘴角渐渐扯出一丝笑意。
“朕一亲政,张居正这个老家伙就病倒了。”
“真是天助我也!”
“哼,当年他把朕当孙子一样教训的时候,肯定没想过朕有朝一日能亲政吧?”
“给朕等着!”
突然,冯保走了进来。
朱翊钧吃了一惊,下意识坐直身体,露出讨好笑容。
“大伴,你怎么来了?”
旋即,朱翊钧又觉得有些不对,重新板起了脸。
朕都已经是亲政的皇帝了,何必这么害怕大伴?
冯保拿着奏章,对着朱翊钧道:
“陛下,这是戚继光上的奏报。”
“戚继光?”朱翊钧闻言,眉头一皱。
随意扫了一眼奏章,朱翊钧发现戚继光奏章上的内容说的并不是鞑靼人,而是建州女真。
在戚继光看来,建州女真最近的势力隐约又有要扩大的趋势,已经有一部分建州女真从辽东离开,逐渐朝着辽西和山海关的方向迁移。
戚继光认为建州女真的人口已经扩大到了一定程度,若是放任,将来可能会成为大明新的变幻,必须要想方法对其进行控制。
朱翊钧看完这篇奏折,不由发出一声冷笑。
“简直是无稽之谈!”
“成化犁廷后,女真人早已不足为患,戚继光徒称名将,根本就是危言耸听嘛。”
“立刻给朕下旨,训斥一番戚继光!”
朱翊钧这种态度,自然并非毫无缘由。
戚继光在江南的时候,是被胡宗宪提拔的。
到了张居正执政时期,张居正将戚继光提拔,让他带着戚家军前往北方,出任蓟州总兵官,镇守蓟州、永平、山海关等地。
十多年间,戚继光屡次遭到各种弹劾,都被张居正力排众议保护下来。
这在朱翊钧看来,分明就是朝中大臣勾结边境将军的典型嘛!
而且由于戚继光驻军所在地的特殊性,若是哪天张居正真的派人去找戚继光,戚继光一两日就能带着戚家军兵临京城!
听着朱翊钧的话,冯保的表情微微变幻了一下,试探性地开口。
“陛下是想要免掉戚继光的职位?”
朱翊钧哼了一声,道:
“朕以前就听说戚继光勾结朝中大臣,逢迎媚上,又喜欢结好同僚,必定是心有异志!”
冯保哑然片刻,道:
“陛下,戚继光在朝廷十多年来的每次考核都是第一名啊。”
明朝以八事“积钱谷、修险隘、练兵马、整器械、开屯田、理盐法、收塞马、散叛党”评判边将,每三年派大臣阅边。
戚继光在蓟州“足竭穷荒,心竭智虑,无一楼垣非亲自措筹而步算,无一戈橹非亲自检点而试验者也”,因而成绩次次都是第一。
也不仅仅是考核,戚继光还多次击败北方鞑靼各部落的劫掠入侵,甚至还指挥过一次超过十多万人的大明东北边军大演习!
戚继光的这一次大演习,也是华夏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听到冯保的话之后,朱翊钧明显有些不太高兴,道:
“考核第一有什么用,朕反正就是不喜欢他。”
冯保有些无语,语重心长地开口道:
“陛下,臣子最重要的是能为您效力,当年唐太宗屡次被魏征气得半死,但不也一直重用魏征吗?”
“帝王不可凭喜好用人啊。”
别看冯保只是个太监,但他可是太监之中的优等生,不但文化水平高,还主持负责刻印了《启蒙集》《四书》《书经》《通鉴直解》《帝鉴图说》《经书音释》等文化典籍。
就连张居正也说过,冯保若是从小家境好一些,能读书而不是卖身进宫做太监的话,考中进士当个六部侍郎什么的绰绰有余。
朱翊钧听着冯保的话,不为所动。
冯保见软的不行,目光一转,道:
“陛下若是刚刚亲政就大肆更换朝臣,恐怕会引来太后娘娘的不满啊。”
“而且张阁老那边恐怕也有意见。”
朱翊钧闻言一愣,气势顿时就不由自主地衰弱了下去。
在这位大明小皇帝的成长历程中,敢严厉管教他的也就是李太后和张居正。
至于冯保本人并不属于管教者,而是那种喜欢告密、带来浓重心理阴影的老管家。
冯保这一番话,直接让朱翊钧集齐了三个少年时最害怕之人的反对意见。
朱翊钧故作坚定地哼了一声,道:
“那戚继光的事情就容后再议吧。”
等到冯保离开后,朱翊钧才松了一口气,摸了摸胸口,恨恨道:
“迟早有一天,要把姓张的和你这老奴才一起收拾了!”
骂完之后,朱翊钧又陷入沉吟,自言自语。
“现在朝中都是张居正的走狗,宫里又是大伴的忠犬,这不好办啊。”
“嗯,宫里有母后在,大伴确实不好动。先动张居正……”
“找谁呢?”
朱翊钧思来想去,突然双眼一亮。
“来人啊,传旨下去,朕要摆驾六科廊!”
汉初世界之中,看到这里,刘邦的表情慢慢变得严肃起来。
“这个张居正,看来是已经预想到自己结局了。”
萧何表情有些复杂,半晌后叹息一声。
“张居正真可谓忠臣也。”
陈平嗯了一声,道:
“其实他应该早就知道朱翊钧的性格,但还是选择了这么做,恐怕没有几个臣子能做到。”
刘恒坐在一旁听着这些话,陷入思考,很快明白过来。
张居正是知道朱翊钧将来亲政一定会报复的?
但为了培养朱翊钧的能力,张居正依旧选择严厉管教,希望能让朱翊钧将来成为一个合格、不,应该是优秀的大明皇帝。
刘恒这么一想,突然觉得张居正似乎有些飞蛾扑火一般的悲壮了。
刘恒感慨道:
“和王莽那个乱臣贼子比起来,张居正简直就是臣子尽忠的表率啊。”
贞观世界之中,李治也发出了和刘恒类似的感慨。
对此,坐在皇位上的李世民笑了笑,道:
“张居正的结局其实早就注定了。”
啊?李治疑惑地看着自家父皇。
“父皇,难道就不存在朱翊钧看破张居正苦心和忠心,最终张居正得以善终的结局吗?”
李世民呵呵一笑,点头道:
“这个确实是不存在的,无忌,你和为善说说吧。”
长孙无忌点了点头,道:
“殿下,张居正的问题其实并不在于对皇帝的严厉管教,而是在于从万历元年到万历十年,天下臣子只知道张居正,不知道万历皇帝。”
李治悚然一惊,后背突然沁出冷汗。
长孙无忌的表情变得严肃了起来。
“无论是考成法还是一条鞭法,这种涉及到国家根本制度的改革,都应该是由皇帝来进行推动的。”
“而张居正却借助自己当时的权力,等于绕过了皇帝,擅自改变了大明的国家根本制度。”
“对臣子来说,这是越权了。无论是万历皇帝,还是其他任何一个皇帝,都不会容得下张居正的。”
在场的其他大唐臣子同时点头。
房玄龄正色道:
“张居正的初衷是好的,他的改革也是卓有成效的,但他也确实越权了,逾越了作为臣子应该有的本分。”
李治听得颇为无语, 忍不住吐槽了一句。
“按照这种说法,难道作为臣子,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整个国家被昏君带着衰落甚至灭亡,但却什么也不做?”
“这就是臣子的本分?”
这一次,回答李治问题的是坐在皇位上的李世民。
“你说的没错,为善。这就是臣子的本分。”
大明世界。
朱棣皱眉,颇为不满地开口。
“这个朱翊钧,也太不像话了。”
“才刚刚亲政,就打算对自己的恩师下手了吗?”
朱高炽颇为认同地点头。
“朱翊钧这小子,连最基本的尊师重道都不会,实在是太过分了。”
面对着儿孙的吐槽,朱元璋哼了一声。
“你们懂什么?翊钧不是不懂尊师重道,而是因为张居正越权了。”
“考成法、一条鞭法,固然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但无论如何也不应该由一名臣子来主导,来推动。”
朱棣深吸一口气,正色道:
“父皇,儿臣是真的不认可您这些话。”
“臣子也是可以为大明做出贡献的呀。”
朱元璋笑了笑,缓缓开口:
“老四,朕只问你一句。”
“考成法考出来的官吏,还有那些一条鞭法受益的老百姓,是更愿意听张居正的话,还是听朱翊钧的话?”
朱棣如遭雷击,说不出话。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和尚未成年的小皇帝相比,一直在执政做事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显然才是更得人心的那个。
朱高炽胖脸也是一抖,没来由地想到一句话。
得人心者,得天下!
朱元璋叹了一口气。
“张居正之能,朕难道看不出来吗?”
“朕又没瞎!”
“但张居正啊,确实是做过了。”
“不是朱翊钧容不得他,是任何一个脑子正常的人坐在皇位上,都容不得他。”
停了一会,朱元璋又缓缓开口。
“他确实堪称伊尹、周公,也是朕看了三部大明盘点视频中,唯一一个朕发自内心认可,觉得拥有丞相之才的能臣。”
“只可惜,大明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伊尹和周公的容身之处了。”
朱棣张了张嘴,本想说些什么,但最后却只能叹息一声。
朱高炽安静地坐在椅子上,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一个莫名其妙的想法。
皇权决定一切,真的是最好的办法吗?
金幕中,视频继续播放着。
【在养病四个月之后,操劳国事多年的张居正终究还是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画面中,已经油尽灯枯的张居正,看着床榻前的诸多子女,突然伸手,握住了长子张敬修的手。
“孩子,老夫……对不住你。”
张敬修有些愣神,忙恭敬道:
“父亲,您会好的,会没事的。”
张居正艰难地笑了笑,抬起头,摸了摸张敬修的脑袋。
“记住我的话,老夫走后,你……要好好活下去。”
说完这句话之后,画面渐渐暗淡了下去。
【万历十年六月十日,张居正被万历授予太师之位,他也由此成为整个大明王朝唯一一个生前获封太师、太傅职位的臣子。】
【十天后,大明太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张居正去世。】
御书房。
“张先生去世了……”
朱翊钧听着这个早就预料到的消息,心情却颇为复杂。
沉默许久之后,朱翊钧对着面前几位司礼监大太监和内阁大学士们道:
“明日辍朝。”
无人反对,所有人都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大学士申时行小心翼翼地开口道:
“陛下,关于张阁老的谥号,还请圣裁。”
到了张居正这种级别的重臣,死后都会由皇帝亲自议定一个谥号,作为这名臣子人生的总结。
这个习惯其实是来源于皇帝,皇帝死后都会有一个谥号,对整个王朝做出特别巨大贡献的皇帝死后还能拥有庙号。
臣子能获得谥号,其意义就相当于皇帝获得庙号,是代表整个王朝对这名臣子一生功绩的认同。
朱翊钧表情平静地点头。
“确实是该给先生一个谥号。”
“内阁有什么提议吗?”
申时行忙道:
“臣等商议过后,认为‘文正’当是最合理的。”
谥号也有很多种,到大明时期,主要分“美谥”(上等),平谥(中等),恶谥(下等)三种。
谥号既然是总结一声,那里面的规矩就很多了。
南北朝之前,臣子的谥号大多就一个字。
文官的最高级谥号就是“文”,武将的最高级谥号就是“武”。
从大唐开始,两个字的谥号逐渐成为主流。
武将的最高谥号,被公认为是“忠武”。
“忠武”这个谥号第一次出现,在西汉时期被授予匈奴人莎车王延。
能被西汉朝廷特地发明出来授予一个匈奴人,说明这个谥号最开始其实不算特别好,至少不可能是武将第一的谥号。
直到后来,有一个人在死后被追谥为“忠武”。
后世武将从此只认“忠武”二字最高,不认其他谥号。
这个人,就是蜀汉丞相诸葛亮。
文官这边的谥号,并非来自众人发自内心的认可,而是来自朝廷册封。
宋朝宰相司马光经皇帝许可,宣布“文正”为文官所能获得的最高级谥号。
“文正”这个谥号原本其实叫“文贞”,但因为“贞”字和宋仁宗赵祯的名字同音,为避讳便从“文贞”改成“文正”。
唐朝时获得“文贞”谥号的,便有大名鼎鼎“以人为镜”的魏征。
宋朝时获得“文正”谥号的,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故而大明众臣商议之后,认为张居正也应该被授予“文正”。
听到申时行的话之后,朱翊钧却皱起了眉头。
单单从表情就能看出来,朱翊钧并不情愿!
一旁的内阁大学士张四维虽然也姓张,但和张居正的关系反而比较一般,见状心中一动,开口道:
“张阁老名字里有个‘正’字,文正这个谥号也有一个正字,是否冲突了?”
“陛下,臣以为或许可以另选一个字。”
朱翊钧表情立刻就变得放松下来,咳嗽一声道:
“张卿家言之有理,就以‘文忠’为张先生的谥号吧。”
朱翊钧话语落下,众人顿时安静。
过了片刻,申时行有些犹豫地开口。
“陛下当真要选用文忠吗?”
“文忠”这个谥号,当然也是上等的美谥。
但和文官第一的“文正”相比,就显得比较一般了。
冯保忍不住道:
“陛下,老奴觉得还是‘文正’最为稳妥。”
看着冯保的老脸,朱翊钧心中没由来地一阵怒火,脱口而出。
“就选文忠,此事不必再议!”
【张居正死后,谥号“文忠”,追赠上柱国。】
一幕幕画面浮现。
有年轻的张居正考中进士意气风发;有中年的张居正郁郁不得志游历民间见识百姓疾苦;还有和高拱同坐申明志向的张居正;初入内阁小心翼翼的张居正;终为首辅大刀阔斧改革的张居正;以及最后衰老垂死的张居正。
一行行字幕同时浮现而出。
【张居正,是大明两百七十六年历史上最为特殊的一名臣子。】
【他本有机会支持高拱夺取相权,成为又一个霍光、王莽一般的权臣,却在关键时刻背刺了高拱,终结了自己走向权臣的最好机会。】
【他虽只是内阁首辅,又说服了李太后和冯保,将朝政大权集于一身,超越了内阁制度本身,获得了和权臣一般无二的权力。】
【他虽然拥有权臣般的权力,但却从未觊觎过皇位,只是将这份权力用以推行改革,改善民生。】
【人无完人,张居正也并不是没有缺点。他生活奢靡,家财众多,大量提拔亲信排除异己,一度架空了皇权。】
【他的改革也被海瑞等人指责为治标不治本,并没有从根子上改变导致大明衰落和灭亡种种不利因素。】
【但必须要承认,在嘉靖朝四十五年的混乱后,已经摇摇欲坠,本该在立国两百年之际走向终结的大明,正是由于张居正力挽狂澜,才得以成功再续命七十年。】
【张居正,当之无愧的明朝第一首辅,亦是明朝第一能臣。】
大明世界。
长久的沉默后,朱棣突然暴起,一脚踹翻了面前的桌子。
“文忠?”
“他娘的,怎么会是文忠?”
“朱翊钧这个臭小子王八蛋,若是俺碰到他,非把他的尿都攥出来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