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章 大生产
收藏【零一小说wWw.db229.Com】,热门网络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没多久,总部的批复电报就传到了正太军分区的指挥室,送到了张云手中。
看着总部老总的复电,张云内心顿时感觉到安稳了许多。
1941年,在中国抗战史上属于比较困难的一年。
国民政府方面,英美等国虽然在政策上转向开始扶持中国压制鬼子政府的扩张,但是仍然处于论证和前期阶段,美援英援物资都尚未大规模到位。而苏联会在几个月后与鬼子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然后正式放弃对国民政府的支持。这样的外援空窗时期,使得依靠国际支持等待国际力量的国民政府十分惶恐。
同时,国民政府在惶恐应付鬼子进攻的同时,却还积极的持续发动内战,且在政党内部也大搞政治倾轧,党同伐异。这不仅使得抗日统一战线受到了明显动摇,更导致了多条战线中临阵换将。
后果么,一是与八路军、新四军部队关系紧张,使得双方再也难以开展能够互动起来的联合作战,第二就是5月份时遭遇了中条山战役的惨败。
中条山防线,是关中外围门户,掩护着后面的关中并策应着河南侧翼,地理和军事位置十分重要。但是,这座20万部队经营三年,号称“东方的马奇诺防线”的山体防御防线,却被鬼子以极微弱代价击溃占领,并毙俘7万余人。
这一战,不仅使得第二战区的国民政府军队兵力大损,更中国军民丢失了北方重要支撑防线,进而直接影响了河南洛阳等地的防御,为后续鬼子持续进占河南地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而对党领导下的部队而言,1941年更是困难重重,遇到了很多难题。
先是“千古奇冤”的事变,造成新四军损失8000余人,军部所属主力部队基本损失殆尽;随后就是华北山区和平原大旱,又叠加鬼子多次扫荡根据地,造成八路军部队损失颇重,且根据地的生产生活发生了持续困难。
虽然目前因为张云和正太军分区的存在,使得八路军部队装备极大增强,面临局面也得到了明显改善,蝴蝶效应下局势演化已经完全脱离了原本历史上的进程。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尚未发动太平洋作战的鬼子仍然极为强大,而国民政府的政治和军事攻势更是会绵延不绝,华北大旱这个天灾同样会严重制约部队的发展。
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张云哪怕拥有后世的一些眼光和预知,也不敢说自己的决策就一定正确,因此才需要总部和老家大佬的指点和把关。
而既然老总等人没有异议,那至少说明此次规划在方向上是没有大的问题的。
剩下的,自然是靠军分区部队自己打拼,以及自己如何善用缴获加成系统这个金手指了。就看自己能否带着部队,从第一军鬼子驻地太原周边,狠狠的咬下一块肉来,并逐步改变北方抗战的这个局面。
………………
确定了后续发展方向后,张云自然干劲满满。
他随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安排军分区组织开展了一次大生产运动。
前文说过,由于张云之前豪气万千的大手一挥,赠送了来援部队十多万套军衣棉服以及被褥餐具等物资,直接造成了军分区储备物资数量的急剧下降。
虽然张云“套现”的棉花布匹等原材料还算充裕,但是棉服军衣等现成物资的储备却显得捉襟见肘。
如今的情况,是棉花布匹堆满仓库,可是棉服被褥却数量不足;钢铁、炸药等原材料数量不少,但是子弹炮弹数量却已经有些紧张;铝材等原材料储备数量挺多,但是餐具水壶等物资却急需补充。
因为,为了尽快补充仓库急需的物资,为下一步战争计划的顺利展开打下坚实基础,张云便安排军分区的后勤部和政治处等,联合控制地区的地方抗日政府,鼓励组织民众们开展了一次大生产活动。
从1940年12月底,一直到1941年2月初,一场由广大军民积极参与开展地轰轰烈烈大生产运动便拉开了帷幕,全军分区超过百万的军民共同上阵,共同生产物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在这个有些寒冷的冬日里,由后勤部统一经营和集中管理的一批小工厂小作坊便应时而开。这些军民小工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中不乏很有现代意味的一些轻工业加工厂,如纺织厂、成衣厂、肥皂厂、小型钢铁厂、榨油厂、磨坊等。
军分区提供设备、燃料、原料物资以及劳工薪酬,然后由军分区下的各个抗日政府负责组织生产,组织各处农闲老百姓、县城和乡镇手工业者等,共同开展了生产活动。
甚至,为了配合点点联动、高效作业,张云和后勤部商量筹划了一条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方案,并因地制宜组织建立了数支由群众和战士们共同参与的运输队伍,以小推车、骡马车等开展物资来往交流和运输。
昼夜之间,这支运输队伍的有条不紊地把原材料输送到小工厂,然后将小工厂制成的工业制成品反向运输会部队大本营,由后勤部验收入库储备。
这个冬日里,晋中大地一片肃穆萧条,但是整个军分区却洋溢着干劲十足、热火朝天的氛围。冬日的村民们没了往日农闲的闲散,取而代之是为了完成既定工业成品目标的不舍昼夜、勤勤恳恳、踏实肯干,然后将军分区后勤部支付的粮食、成衣、糖果、罐头甚至银元等薪酬带回了家中。
这是整个抗日战场上难得一见的奇迹。在百万军民的共同努力,很快曾经短缺的棉衣军服、被褥餐具等物资便迅速充盈起来,慢慢堆满了仓库。
在大生产运动接近尾声后,根据军分区后勤部的粗略统计,这些新成立的小工厂小作坊生产了棉衣25万套、冬季军服32万套、防冻手套80万副、羊毛毯子1.2万个、水壶20万支、餐盒14万个,子弹带20万条……
另外大量群众还再次返回之前的决战战场,在几处战场上回收子弹壳近千万发,收集钢铁700余吨。
没多久,总部的批复电报就传到了正太军分区的指挥室,送到了张云手中。
看着总部老总的复电,张云内心顿时感觉到安稳了许多。
1941年,在中国抗战史上属于比较困难的一年。
国民政府方面,英美等国虽然在政策上转向开始扶持中国压制鬼子政府的扩张,但是仍然处于论证和前期阶段,美援英援物资都尚未大规模到位。而苏联会在几个月后与鬼子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然后正式放弃对国民政府的支持。这样的外援空窗时期,使得依靠国际支持等待国际力量的国民政府十分惶恐。
同时,国民政府在惶恐应付鬼子进攻的同时,却还积极的持续发动内战,且在政党内部也大搞政治倾轧,党同伐异。这不仅使得抗日统一战线受到了明显动摇,更导致了多条战线中临阵换将。
后果么,一是与八路军、新四军部队关系紧张,使得双方再也难以开展能够互动起来的联合作战,第二就是5月份时遭遇了中条山战役的惨败。
中条山防线,是关中外围门户,掩护着后面的关中并策应着河南侧翼,地理和军事位置十分重要。但是,这座20万部队经营三年,号称“东方的马奇诺防线”的山体防御防线,却被鬼子以极微弱代价击溃占领,并毙俘7万余人。
这一战,不仅使得第二战区的国民政府军队兵力大损,更中国军民丢失了北方重要支撑防线,进而直接影响了河南洛阳等地的防御,为后续鬼子持续进占河南地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而对党领导下的部队而言,1941年更是困难重重,遇到了很多难题。
先是“千古奇冤”的事变,造成新四军损失8000余人,军部所属主力部队基本损失殆尽;随后就是华北山区和平原大旱,又叠加鬼子多次扫荡根据地,造成八路军部队损失颇重,且根据地的生产生活发生了持续困难。
虽然目前因为张云和正太军分区的存在,使得八路军部队装备极大增强,面临局面也得到了明显改善,蝴蝶效应下局势演化已经完全脱离了原本历史上的进程。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尚未发动太平洋作战的鬼子仍然极为强大,而国民政府的政治和军事攻势更是会绵延不绝,华北大旱这个天灾同样会严重制约部队的发展。
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张云哪怕拥有后世的一些眼光和预知,也不敢说自己的决策就一定正确,因此才需要总部和老家大佬的指点和把关。
而既然老总等人没有异议,那至少说明此次规划在方向上是没有大的问题的。
剩下的,自然是靠军分区部队自己打拼,以及自己如何善用缴获加成系统这个金手指了。就看自己能否带着部队,从第一军鬼子驻地太原周边,狠狠的咬下一块肉来,并逐步改变北方抗战的这个局面。
………………
确定了后续发展方向后,张云自然干劲满满。
他随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安排军分区组织开展了一次大生产运动。
前文说过,由于张云之前豪气万千的大手一挥,赠送了来援部队十多万套军衣棉服以及被褥餐具等物资,直接造成了军分区储备物资数量的急剧下降。
虽然张云“套现”的棉花布匹等原材料还算充裕,但是棉服军衣等现成物资的储备却显得捉襟见肘。
如今的情况,是棉花布匹堆满仓库,可是棉服被褥却数量不足;钢铁、炸药等原材料数量不少,但是子弹炮弹数量却已经有些紧张;铝材等原材料储备数量挺多,但是餐具水壶等物资却急需补充。
因为,为了尽快补充仓库急需的物资,为下一步战争计划的顺利展开打下坚实基础,张云便安排军分区的后勤部和政治处等,联合控制地区的地方抗日政府,鼓励组织民众们开展了一次大生产活动。
从1940年12月底,一直到1941年2月初,一场由广大军民积极参与开展地轰轰烈烈大生产运动便拉开了帷幕,全军分区超过百万的军民共同上阵,共同生产物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在这个有些寒冷的冬日里,由后勤部统一经营和集中管理的一批小工厂小作坊便应时而开。这些军民小工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中不乏很有现代意味的一些轻工业加工厂,如纺织厂、成衣厂、肥皂厂、小型钢铁厂、榨油厂、磨坊等。
军分区提供设备、燃料、原料物资以及劳工薪酬,然后由军分区下的各个抗日政府负责组织生产,组织各处农闲老百姓、县城和乡镇手工业者等,共同开展了生产活动。
甚至,为了配合点点联动、高效作业,张云和后勤部商量筹划了一条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方案,并因地制宜组织建立了数支由群众和战士们共同参与的运输队伍,以小推车、骡马车等开展物资来往交流和运输。
昼夜之间,这支运输队伍的有条不紊地把原材料输送到小工厂,然后将小工厂制成的工业制成品反向运输会部队大本营,由后勤部验收入库储备。
这个冬日里,晋中大地一片肃穆萧条,但是整个军分区却洋溢着干劲十足、热火朝天的氛围。冬日的村民们没了往日农闲的闲散,取而代之是为了完成既定工业成品目标的不舍昼夜、勤勤恳恳、踏实肯干,然后将军分区后勤部支付的粮食、成衣、糖果、罐头甚至银元等薪酬带回了家中。
这是整个抗日战场上难得一见的奇迹。在百万军民的共同努力,很快曾经短缺的棉衣军服、被褥餐具等物资便迅速充盈起来,慢慢堆满了仓库。
在大生产运动接近尾声后,根据军分区后勤部的粗略统计,这些新成立的小工厂小作坊生产了棉衣25万套、冬季军服32万套、防冻手套80万副、羊毛毯子1.2万个、水壶20万支、餐盒14万个,子弹带20万条……
另外大量群众还再次返回之前的决战战场,在几处战场上回收子弹壳近千万发,收集钢铁700余吨。